|
楼主 |
发表于 2010年9月8日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奇异的是,军事上如此伟大的朱德,当谈论军事时,人们却往往对其不屑一顾!
有人说,朱老总作为总司令只是一个象征,并没有指挥过什么重要的战役。据说,一位开国元勋听到这样的话后气愤地说:“总司令不抓军事谁抓军事?”
陈云曾说:“遵义会议后,开始知道毛主席是懂军事的”。这句话非常明确地透露了这样两层隐含的意思:一、此前陈云一直认为,毛泽东和朱德合作期间,一直就是朱德在指挥军事,而毛泽东主要只是负责政治工作,并不懂军事;二、前委书记、党代表、政治委员(毛泽东与朱德合作期间曾经担任过这些职务)可以不懂军事!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领导原则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军政首长分工负责制”,军长、总司令是负责军事的,而党代表、政委则负责政治。对于陈云话中隐含的这两方面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根据红军的领导原则,党代表或者政委指挥军事不合道理;其次,朱毛红军的军事行动确实主要是朱德指挥的,如果军事指挥是以毛泽东为主,那么从1928年井冈会师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么多年里,作为中央的一个重要成员的陈云能对此一无所知吗?
其实,解放前,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无论中国民间还是外国人,都是把朱德作为中共的最高军事指挥者的。首先,“总司令”这个职位,本身就意味着行使的是最高军事指挥的职能;而“朱毛”的说法,国民党直到到了台湾都一直延续使用;在中国民间,朱德也比当时国内任何人都更富于英雄色彩和传奇色彩;在外国驻中国的记者、观察者以及将军的眼里,朱德也一直是共产党军队的最高统帅。1944年10月,美军四星上将、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在被召回美国时,专门给朱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不能与朱德联合作战抗击日军的遗憾,信中称朱德为“共产党武装部队首脑”。——这封寄给朱德的信,是史迪威将军离开中国时写给中国人的唯一一封信!1946年4月,史迪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渴望“丢下手中的铲子,到那里(注:国共争夺的东北)去和朱德一起扛枪打仗。”——名总是源于一定的实,如果朱德没有统帅的实,如何能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保有这样的名?
有人说:根据共产国际的档案,在“富田事变”后,以江西省行委常委段良弼为首的一个苏区代表团到上海向中央汇报赣西南“肃AB团”及“富田事变”情况,在他们的报告中,称朱德曾在有彭德怀、黄公略等指挥员参加的会议上说,他不过是毛手中的玩物,没有任何权力,毛泽东不拿他当回事,他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根据这个报告,朱毛合作时期红军的战斗,无疑主要是毛泽东指挥的。这个说法似乎比较有说服力,但事实上,作为证据的报告本身是很缺乏可信度的:要知道,段良弼是被毛泽东认定的“AB团分子”(至于究竟是不是,那是另外一回事),是富田事变领导人派到中央汇报工作的,其本身就是富田事变的主要当事人之一,并与其他事变参与者一起喊出了“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的口号,参与伪造了离间朱、彭、黄与毛泽东关系的信件,那么,这样一个人关于朱毛关系的陈述,难道没有继续离间朱毛的嫌疑?而且,段良弼在将报告交予任弼时和博古后,还未待中央委派的温裕成与他相见,就一个人悄悄消失了,此后再未出现,这难道不可以看作是心虚的表现?事实上,在听取了来自苏区的第二个代表团的报告之后,中央最后的判断是:“他们(毛与朱、彭)之间没有重大分歧。AB团分子在制造分裂,他们做得非常狡猾。”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肯定段良弼报告中朱德的那段抱怨完全是捏造的,根据毛泽东的性格,也许,朱德确实有过类似性质的、不担心毛泽东听见的、无伤和气的抱怨(报告中所述的朱德在公开会议上的那种口气的抱怨显然是不可信的),但即使这样的抱怨,也应当是在与毛有不同意见而最后不能按自己意见执行时才会发生,而在红一方面军成立之后(朱、彭、黄在一起共事后)到第一次反围剿结束(段良弼去中央汇报前),朱毛之间的合作相当融洽,在军事上并没有出现什么为大家所知的重要分歧,倒是在肃AB团事件时,朱德与毛泽东有过一些分歧,最明显的就是,据菲力浦•肖特的《毛泽东传》中所说,在由“肃AB团”事件引发的富田事变发生后,毛泽东曾要求按反革命事件进行镇压,但朱德拒绝签署命令。也就是说,即使朱德抱怨过,也应当是关于“肃AB团”事件,而与军事行动没有多大关系。另外,段良弼的报告中还说,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关系更为恶劣,他之所以没和毛泽东闹翻,主要是朱德对他有影响力。那么,朱德凭什么对彭德怀有影响力呢?对于指挥员来说,能让他服你的,难道主要不是指挥能力吗?
有人说:长征时的打鼓新场风波,说明毛泽东在军事上比朱德更为高明。这种看法是没有说服力的。首先,打鼓新场没有打,并不能就凭猜想认为打了就一定会失败;其次,打鼓新场后来没有打,改打鲁班场,没有成功,且损失惨重,这也是后来林彪给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写信,要求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的一个直接原因(根据聂荣臻的回忆,主要是想让毛泽东下台);另外,在毛泽东已经指出攻打打鼓新场的风险之后,一向谨慎的朱德仍然坚持攻打打鼓新场,其他与会成员也全部支持朱德,说明即使确有风险,也不是毛泽东想象的那么严重,而成功之后的好处则是很大的。所以,不能因为毛泽东最后说服了周恩来,周恩来利用他总政委的最后决定权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就认为毛泽东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比朱德高明。
有人说,井冈山“八月失败”和红四军八大后的冒进东江,说明朱德离了毛泽东就要失败。这种认识也是值得斟酌的。首先,“八月失败”不仅是指朱德在湘南的失败,而且还包括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失败;其次,“八月失败”起源于进军湘南,而进军湘南是湖南省委的命令,朱德也是反对的;另外,“八月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井冈山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由于井冈山上极其艰苦的生活使得以农民军为主的29团官兵难以忍受,在湖南省委命令到来之后,他们才迫切希望回到家乡,以致连朱德的反复劝说都无济于事;而坚守井冈则是毛泽东在排斥朱德远距离游击或者另辟根据地的主张下一直坚持的。“冒进东江”也是奉中共福建省委转达的上海中央的命令行事,而且,朱德一开始也是反对的,而朱德最后执行了这个命令,则是因为当时两广战争突起,考虑到粤军主力西调,东江空虚,红军正好乘虚而入,却不料两广战争很快结束,粤军得以突然重兵对付红军。所以,冒进东江,攻打梅县的失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意。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从红四军七大前和毛泽东发生分歧之后,到冒进东江之前,朱德独立指挥军队已经取得过第三次攻下龙岩和两次反三省会剿的重大胜利,其中一举攻下上杭城的“红四军成立以来最大胜利”,就是在那个时候取得的。
不过,“八月失败”和“冒进东江”的失利,也确实凸显了朱德个人方面的一些本来是优点但在有些时候也可能表现为缺点的性格特点,譬如对上级命令的顺从和过于民主的作风。而在这两点上毛泽东却正好相反:极强的个性和权力意志使其喜欢专断,也容易抗命。其实不得不承认:在乱世中,权力欲强烈的人更容易出人头地;在战争中,军事指挥上的专断也常常是非常必要的;而确信自己正确后的抗命不但会使自己免于失败,更会在成功之后使自己威信大增。这样,老实厚道、谦逊随和、集体观念比较强烈的朱德,与机谋权变、豪放不羁、个人主义特点比较突出的毛泽东,正好在性格上形成了互补;而且,在特长上,一个倾向于军事和实践,一个倾向于政治和理论,这两者也构成了互补。“没有朱,哪有毛啊!”是毛泽东发了好多次的感慨;同样,“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过不了冬”也绝非朱德的谦虚之词。朱德、毛泽东的结合,使两个并不十分完美的个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合体。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谈到朱德与毛泽东的异同时说:“(毛泽东)是一个文笔具有雷霆万钧之力、观察深刻的作家——一个政治鼓动家、军事理论家,并且时常赋诗填词。……两个人(朱德、毛泽东)都勇敢倔强,坚韧不拔。这些特点在朱德尤为显著,他虽然在政治上有高超见解,但更是一个行动家和一个军事组织家。”海伦.福斯特在《红色中国内幕》中则写道:“实际上,许多中国人都视朱毛为一个人。毛泽东有一个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有一颗火热的斗争的心……”海伦的这个评价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可以斟酌的。实际上,毛泽东虽然是“文人”,是“政治领袖”(沿用共产国际的说法),但却有一个易起争斗的性格和喜欢斗争的心;朱德虽然是“武人”,是军事领袖,但却有一个平和的性格和喜欢和平的心(解放后给孙子起名“和平”便可见一斑)。海伦.福斯特还说“朱毛的合作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朱德和毛泽东,是一个整体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毛泽东是智囊,是理论家,是‘主席’。朱德是心脏,是军队,以全部的才能看,是一位人民的领袖。”这段话中的比喻不一定恰当,但这个比喻却无疑隐含着一种认识,即,朱德对于红军这个“生命”的存亡,关系更为直接!而其特别强调朱德“是一位人民领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即,朱德在军事上的突出才能,以及与生俱来的民主作风,使其在那个战争年代,人望更高,更容易服众,更容易发挥实际的领导作用。但是,朱德的“没有任何政治野心”,虽然为朱毛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同时却也决定了朱德在朱毛这个结合体中,权力上必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另外,因为毛泽东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军事教育,在与朱德合作之前,军事上的知识和见解,即使说不是一块白板,实际上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朱德率领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军事实践,使得朱德的战略战术能够被他很快接受并始终坚持,这也是朱毛能够长期合作的一个根本基础。所以,朱毛这个结合体形成之后,基本上便可以说是无往不胜,这个结合体所领导的朱毛军队,不但抵抗住了远强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追击,也战胜了共产党内部的错误领导,并最终征服了整个中国;而且,在这一系列的军事斗争中,朱毛创造了一系列绝对不亚于拿破仑的军事奇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