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年7月28日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三线建设。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到1080年代初期,我国的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根据当时从战略角度进行的划分,这些地区属于全国战略布局的第三线(第一线是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一线与三线之间称二线),亦称“大三线”。与此同时,各省又都划分了自己的一、二、三线,其中的第三线称为“小三线”。大、小三线的集中建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史称“三线建设”。这场建设运动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投资之集中、地域之广大、持续时间之长都为新中国建设史上仅有。为了反映这场轰轰烈烈而又神神秘秘的建设运动,新闻纪录片工作者拍摄了一批相关的影片,有些已经公开放映,更多作为资料保存。三线建设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0254】段是“三五”期间(1966至1970年),投资560多亿元,重在打基础,主要用于建设成昆、滇黔、川黔三条铁路,以及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第二阶段是“四五”和“五五”期间(1970至1980年),投资149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6.4%,共安排建设项目1100多个,部分地形成了生产能力,使三线地区基本上成为了部门齐全、工农业逐步协调发展的大后方。
说起反映三线建设的纪录片,首先要提到《成昆铁路》(1974)。参加拍摄三线建设纪录片的编导王映东回忆说:“1965年冬天,新影奉命组成有五个摄影队的摄制组,负责拍摄云贵川大西南三省的三线建设,用电影向毛主席建设汇报,同时也是积累历史资料,等到不需要保密时制作出来公映。国家建委副主任顾明同志负责指导拍摄工作。根据西南三线建委的意见,我们分头进行采访拍摄,春节在攀枝花集中拍摄攀钢,然后回厂汇报。编出《攀钢在建设中》六本,《成昆铁路在建设中》四本,和其他一些厂矿的建设工程。厂领导决定:先集中力量拍成昆铁路和攀钢,完成两部长片。攀钢增派了一名编导,我和三位摄影师及摄影助理等拍《成昆铁路》。”影片《成昆铁路》的摄影师沈杰回忆说:“为了响应毛主席发去的‘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1965年,我作为一名新闻电影摄影师,奉上级的命令率领摄制组奔赴西南地区,随40万铁道兵和铁路工人,在千里成昆上战斗了六个春秋,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势,定期地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建设情况。当时,我们摄制组有一个口号:‘哪里最艰苦、工程最艰巨,我们就到哪里去工作、去战斗。”他接着说到:“六年中,我在铁路编导上往返五万余公里,三次负伤,全线所有的桥梁、隧道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军民战斗在成昆线上》以及《成昆铁路》三部影片,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这也是我一生中拍摄时间最长、工作得最辛苦的影片。”[16]”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到云南昆明,1964年08月开始施工,1970年07月01日建成通车。成昆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罕见的工程。铁路全长1085公里,穿越桥梁653座,隧道427座,桥隧总长度400多公里,平均每2.5公里一座隧道,平均每1.7公里一座桥梁。修建这条铁路的艰难程度可【0255】想而知。王映东说:“工地医院人满为患,大部分伤员是石头砸的碰的。七处领导感慨地说,比在朝鲜保卫钢铁运输线时伤员还多。”沈杰说:“千里成昆线,每一公里要牺牲一名铁道兵或筑路工人,负伤者多达数千,是这种血与汗的代价促使我投入忘我的工作,要把影片早日拍成奉献给他们。”1970年,沈杰将自己与谢华基等摄影师拍的大量资料带回北京,编成纪录片《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和《军民战斗在成昆线上》内部放映。1974年,王映东将这些资料重新编成纪录片《成昆铁路》公开发行。本片上映时正值邓小平恢复工作并进行全面整顿,在客观上起到了批判极“左”思潮和支持整顿的积极作用。反映三线建设的新闻纪录片还有:新影的系列纪录片《西南铁路简报》(李则翔等摄影),八一厂的反映成昆铁路建设的《战斗在万水千山》(1971,杨振亚编导,张炎平、潘锦元摄影),反映襄渝铁路建设的《襄渝铁路》(1974,编导向前,摄影向前、冉征超、曹世群),珠江电影制片厂的《襄黔铁路》(1974)等。《攀枝花工业基地在建设中》(1970)介绍了建设中的攀枝花工业基地的热闹景象:勘探队员克服艰险寻找稀有矿石,筑路工人登山修路,空中索道运送着各种物品,工人们抬着机器上山架设高压线。工人们修公路,汽车运输队把大件设备运到攀枝花。铁道兵铺铁轨,火车把大件设备运到攀枝花。选矿场安装分离器。高炉夜战,焦化厂夜战,金沙江日出。高炉出铁,工人欢呼。万人誓师大会,住在席棚里的工人学习毛主席语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