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王弘力 <br /><br />有些艺术家,总是被读者所牢记所崇拜。这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作品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使读者终生难忘。连环画家王弘力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一提到连环画《王者》、《十五贯》、《天仙配》、《崂山道士》、《梦狼》等,读者就自然会想到画家王弘力。 <br /><br />王弘力从事连环画创作已有几十年了,他是一个“服从革命需要”而成长起来的画家,既未进过专业学校,也未拜师学艺。所以,在绘画技法方面似乎并无成法。然而,他却能扬长避短,把着眼点放在刻划人物上。他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一丝不苟,力求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一部连环画,把人物刻划好了,才有生命力。这正是王弘力的作品受到读者喜爱、同行称赞的原因。 <br /><br />王弘力兴趣相当广泛,学识也较渊博,尤其是从戏剧艺术中得到了颇多艺术修养。剧场的海报、布景、灯光、服装道具、伴奏声响他都搞过。 <br /><br />他曾与名武生周少楼合写过京剧脚本《太平天国》,还登台串演大花脸。这些,对他在连环画创作中善于抓戏剧性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刻划典型细节、讲究情景交融等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就体现出王弘力的一个可贵之处,那就是他非常重视对生活的积累,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物。除了直接的生活积累,他还长期致力于间接的资料积累,花了很深的功夫,他收藏的书画、搜集的资料、抄录的笔记,装下了半个屋子。有趣的是,虽然他拥有大量资料,但作画时却不参考任何画册,似乎一切资料都融化在他的头脑中,呼之即来,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br /><br />14 、王亦秋 <br /><br />王亦秋的古装连环画,从《杨门女将》、《陈玉成》、《鉴真和尚》到《唐伯虎》、《“兰亭”传奇》,有东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画中人物服饰、桌椅用具、街道房屋,颇具各自的特色。读者看了这些连环画,似乎随即走进了一个个不同的历史朝代。晋有晋风,唐有唐韵,宋有宋味,元有元貌,明有明调,清有清色。时代气息呼之欲出,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代感、真实性。 <br /><br />王亦秋四十年代末开始画连环画,那时的他,当然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师承的依然是旧连环画那套程式。画古装,也是依样画葫芦,照前人的画法,把舞台上的冠带服饰,桌椅用具,一古脑地塞进画中。 1956 年,王亦秋从公私合营上海新美术出版社转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工作。那时,连环画创作正处在生机勃勃、承上启下的发展期。在创作室,学术讨论的空气也比较浓厚。一次,王亦秋正在创作一部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同事对他说:“你看看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图片,和你画的完全是两码事。”听后,王亦秋震动颇大,这成了他改变以后整个创作道路的一个转机。他那时还年轻,未经过专业学校训练,完全靠临摹旧连环画学画连环画,对历史文物更是少有研究。此后,他找出《文物参考资料》进行琢磨。 <br /><br />在他借调到《辞海》编辑部画插图时,更多地接触到历史形象资料,对照着看后,触动很大。从此,他注意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如服装、道具、建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并进行考证研究,将其运用于绘画,从而在画面上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真实的时代气息。 <br />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09135040[/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