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彩色电影连环画《小花》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675|回复: 3

【历史】《岳飞传》之十二道金牌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10年1月27日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bbsp">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第五十九回是“金牌调岳飞”。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书中写道“这金牌,乃纯金打造,上刻二龙戏珠,写有‘钦命’二字,光华夺目;这金牌比圣旨还厉害,是皇上亲调大将用的,好比皇上亲自来了;见到金牌如见皇上,如果违抗,有杀头之罪。岳飞看完金牌,脑袋‘嗡’的一声,完了,皇帝用金牌调我回京,不走不行了!” </p><p class="bbsp">这一段话有三个意思:1、说了金牌的式样;2、说了金牌的功能;3、说了岳飞看见金牌的反应。 </p><p class="bbsp">那么,金牌是那个样子的吗? </p><p class="bbsp">在明人熊大木编撰的《岳王传》中没有详细写,清人钱彩编次的《说岳》是在《岳王传》的基础上加工编著的,既然熊大木都没有说,钱彩也就安心地回避了。当然,即使他写了金牌是什么什么样,也不足采信。连同评书《岳飞传》一样,都是演义类,而不是正史。 </p><p class="bbsp">《宋史·岳飞传》“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p><p class="bbsp">完了,提金牌的话就一句,正史也没有说清。南宋的金牌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实物,究竟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是“金镶玉”,那么调岳飞的金牌会是什么样的呢?既然都说不清,就可以猜测了。 </p><p class="bbsp">评书《岳飞传》就是一例。说金牌的材质是纯金打造,上面写有“钦命”二个字。 </p><p class="bbsp">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写道“看官道什么叫作金牌?乃系牌上写着金字,凡遇紧急命令,即用此牌。”金牌的材质不知道,写的什么字也不知道,但是上面是写着金字的,也就是漆着金字。 </p><p class="bbsp">那么,金牌的材质是金的吗? </p><p class="bbsp">我认为肯定不是金的。 </p><p class="bbsp">我国古代的驿站一般接待两类人:一是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二是往来办事的官员。是提供他们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里,提到一个词“勘合”。勘合就是官员在驿站使用的凭证,差役多为兵部指派,在驿站使用的凭证叫“火牌”。上面都有字,大概写着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几个人、办什么事等等项,和现在的介绍信差不多。(现在的介绍信也不用了吧?)快慢程度分为三种:步递、马递、急脚递。宋神宗时又设置了一种金字牌,这个牌不一定要写什么字,它是专门递发皇帝的急件的。名称叫“金字牌急脚递”,也就是皇上专用速递。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金字牌急脚递,一尺多长,木头做的,红漆,金字,上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以马力接力传送,人都不许进屋休息。到了北宋末期,因为金军拦截,改为黄漆朱红字牌。到了南宋时,又改用朱漆金字牌。(注:都没有发现实物,只是文字记载。) </p><p class="bbsp">这大概就是调岳飞的金牌。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红漆金字,“靠色”呀! </p><p class="bbsp">岳飞在一天之内接到了十二道金字牌,随着金字牌的是班师诏书。在评书《岳飞传》里说“岳飞看完金牌,脑袋‘嗡’的一声,完了,皇帝用金牌调我回京……”属于说法有误,金字牌只是皇帝的信物,随着金字牌带来了什么命令,要看“札子”,也就是信件或者诏书,要是岳飞一看到金牌就知道调他回京,岳飞岂不未卜先知?金字牌并不是撤兵专用。 </p><p class="bbsp">从词语角度来说,用于金牌的量词应该是“面”或者“块”,常说“一面金牌”或者“一块金牌”,而用“道”做量词的是题目、命令等,可以说“一道题”或者“一道命令”,评书里常有“刷刷点点写了一道圣旨”。所以,金牌论“道”,就是因为金牌是圣旨、诏书的代称。 </p><p class="bbsp">岳飞看完措辞严厉的班师诏书,“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悲愤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p><p class="bbsp">当时岳飞刚打完胜仗,郾城大捷,进兵已到朱仙镇。距离失落的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45里地。距离南宋的都城临安2000多里地。金字牌急脚递规定日行五百里,实际上达不到,实际日行三百多就不错了。毕竟受到马匹、路况的限制。从临安到朱仙镇的金字牌急脚递应该至少要用8天多时间。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金牌来了,一来就是十二道,要是奥运金牌,估计岳飞就高兴了,可惜不是。 </p><p class="bbsp">可是,为什么是十二道呢? </p><p class="bbsp">为什么不能是十一道或者十三道? </p><p class="bbsp">难道是一天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发一道?确实紧急重大的事情,担心发一道出现意外,多发几道无可厚非,可也不用十二道呀。岳飞要是听话,接到一道就回来了,何必用如此之多;要是不听话,发再多道也无济于事的。南宋朝廷做事就是这么奇怪吗? </p><p class="bbsp">发来十二道金牌是没错的。但是我估计,岳飞接到的只是一道。其余则未必都是发给岳飞的。而且,发十二道也是有道理的。 </p><p class="bbsp">当时岳飞统辖的军队有十余万人,编成十二个军,每军有九千到一万多人不等,军中设有正副统制,统制下面是正副统领,岳飞是“都统制”。应该念成“dū统制”,我爱念成“dōu统制”,反正都是他统制。这十二个军是:1、背嵬军(统制是岳云); 2、前军(统制是张宪);3、右军;4、中军(统制是王贵);5、左军(统制是牛皋);6、后军;7、 游奕军(统制是姚政);8、踏白军(统制是董先);9、选锋军(统制是李道);10、胜捷军(统制是赵秉渊);11、破敌军;12、水军。正副统制是三十六人。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这十二个军,除了留守的水军外,都在前线,都在开封的外围,但是不是驻扎在一起的,是分散开的。岳飞率领的是背嵬军,大概一万多人。这个背嵬军和前军都是岳飞的亲军,从统制官上就可以看出。而且这个“背嵬军”的名称也比较特殊,当时韩世忠的亲军也叫“背嵬军”。“背”就是背东西的意思,“嵬”是当时北方人对酒瓶的称谓,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替大将背酒瓶的,当然是亲随军了。现在替领导背包的哪个不是领导的亲信? </p><p class="bbsp">十二个军,十二道金牌,一军一道。评书《岳飞传》说得好“这金牌比圣旨还厉害,是皇上亲调大将用的,好比皇上亲自来了;见到金牌如见皇上……”就是说,即使岳飞不撤退,也不见得其他各军不撤退。最后的结果是陆续的都撤退了。 </p><p class="bbsp">宋高宗害怕岳飞继续进军会“全胜”或者“完败”,全胜的结果是功高震主、兵多权重,完败的结果也许又一次重蹈靖康之耻,就在秦桧的怂恿授意下,下十二道金牌调回整个岳家军;而岳飞这方面,刚取得了郾城大捷,进军朱仙镇,各路军对开封形成合围之势,于是向朝廷奏报喜讯。两方面的急脚递从两地同时(就算是)出发了。 </p><p class="bbsp">A地和B地相距S公里,两个人分别从两地相向出发。一个人步行,一个人骑车。要是初中的算术题就好了,下一个问就是根据他们的速度,他们会在何时能够相遇。可惜不是。他们没有相遇。岳飞的是急脚递,而临安来的是金字牌急脚递,人家的快,快就先到。所以岳飞先接到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毕竟不甘心,又写了封《乞止班师诏奏》送往临安。 </p><p class="bbsp">岳飞做完这事,又留军五天,帮助老百姓迁移,就无奈班师撤退了。 </p><p class="bbsp">宋高宗稍晚点接到了郾城捷报,可能觉得事有可为,随后又接到了《乞止班师诏奏》,更觉得不班师也可以,就回复岳飞手诏,“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意思是别着急回来了,找个好地方先看看再说。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可惜的是,岳飞也是急性子,等岳飞看到手诏时,岳飞的大军已经在南下的路上了。 </p><p class="bbsp">要说通信技术落后就是不行。要是有电话、手机,就不会这么误事了。金字牌急脚递纵使再快,也是没有事态的瞬息万变快。 </p><p class="bbsp">在古代,还有比金字牌急脚递更快的吗? </p><p class="bbsp">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p><p class="bbsp">这是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但是,诗中没有说明荔枝的产地。据说,杨贵妃吃的荔枝产自广东茂名地区,那地方现在还有一个贡园,最早就是专贡杨贵妃的。杨贵妃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陕西西安到广东茂名,两地相距(按现在铁路线)不到五千里地。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里(玩命的情况下日行七百多也有可能)。在马不停蹄的情况下,从茂名到西安需要10天。唐代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荔枝生巴峡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也就是说,荔枝保鲜期不能超过三天,从茂名运来的荔枝早就过保鲜期了,都应该扔了,杨贵妃能吃到鲜荔枝吗? </p><p class="bbsp">当然能了。杨贵妃是“生于蜀,好食荔枝”。《荔枝图序》第一句是“荔枝生巴峡间”。背后的意思就是杨贵妃爱吃的是自己老家产的荔枝,是巴蜀的,而不是岭南的。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推考出,杨贵妃吃的荔枝产地是涪州乐温,从涪陵到达县(现在的达州市),驿马取西乡县,入子午谷至长安,距离约二千里左右,三日之内就能到达。他把这条路线命名为“天宝荔枝道”。这条路线就是三国魏延打算袭取中原的路线,可惜诸葛亮不用,后来被唐玄宗用来给杨贵妃运送荔枝了。(我说的就更不是正史了,呵呵)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div><p></p><p class="bbsp">从十二道金牌调岳飞跑题到杨贵妃吃荔枝了,就此打住。不过,看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不容易,比金字牌急脚递更快的也还真的没有发现。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刘兰芳《岳飞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版93-94页) </p><p class="bbsp">(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658页)</p><p class="bbsp"> </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64574031[/lastedittime]编辑过]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6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月27日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4

主题

2389

帖子

7042

积分

连趣临时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年10月9日
在线时间
88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月29日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9]
欧阳公子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zouyanggongzi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0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1月1日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8月19日 18:17 , Processed in 0.08505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