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 注册时间
- 2010年9月16日
- 在线时间
- 774 小时
- 精华
- 0
|
连藏随感二则
- I( h2 y# s" A# L' v0 m3 i 2 v. g& r* k% m! N4 d+ o3 p' x( f0 A
连藏随感二则 “70年代生”连友 $ v2 `1 P- t# _, ~- a( P2 @: J
- z5 e I/ J7 N% X( M$ h( ?
在我与连环画爱好者的交往中,似乎找不出比“70年代生”更年轻的连友,但连藏队伍中这部分人不多,如多一些,他们定会为连藏带来另类空气。例如广州有这么一位年轻人,姓陈,干律师的,用广东话形容:有料。人也够意思,我们也谈得来。他坦言直说,不喜欢传统与写实线描画,爱着那些古古怪怪、天马行空又充满幻想的新生代绘画作品,卡通书出收了不少。对旧版书,只要看中的,八百一千银子甩出不讲价。每次连友聚会,“律师仔”总会摊开刚刚搜罗原来的连册,有1元、2元、3、5元一本的,也有10元、20元一本的,连我80年代责编上某本喜欢的书,他会重复地买,理由是“不服气它这么便宜”;品相不论,只要合意好玩便行。另一位是京城的小陆,三十未出,也属“看得开的一代”,各种题材、画法皆收,可贵的是乐意通过收藏提高艺术修养,有这么个愿望,就是乐意与“专业人士”多多地聊,“专业人士”也多热情有加地陪他多多地聊。
' J2 e. w: o7 J) T i
( x/ J: |5 W" { 人的怀旧情结,多源自少小时戳下深深烙印的经历。从儿时的看图识字,至十几岁时的青春萌动,凡读过的图与文,便成了人生中记忆犹新的历史沉淀。现今四五十岁一代,往往记得老版书,“文革”书;三十多四十岁的一代,对“文革”书或70年代书印象深些;更年轻的,对70年代书有些印象,而对80年代的书印象颇深。改革开放后,图书出版业蒸蒸日上,各类题材的书籍纷纷上架,并以新型的版、装帧及包装等形式,给予一代读者的满足。如果说,80年代赋驰他们相对开放的“集体性格”,从中那些富有新时代特征的连环图画读物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的科幻、武打故事,与漫画、卡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少年人动、行的天性与浪温不羁的情怀。如今,已步入或将步入而立之年的“70年代生”一代,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他们能迅速从大脑记忆库中搬出《霍元甲》、《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画面。这一代人的怀旧情结有异于兄长前辈们,兄长前辈对传统的那种“耿耿于怀”被他们“看开了”,五六十年代的传统连环画在他们心目中并不那么重要也就可以理解了。 + B4 h9 v( ~3 H0 F8 V
9 u0 b. h. n% \& n
“70年代生”对卡通、漫画的钟情,我们这些前辈们可以认为是一种“幼稚无知”,而他们也可以尽情地挪揄我们是“无谓的耿耿于怀”。而这场争论的结果则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大家打个平手,彼此彼此。
# V! w& D3 [' a+ e$ j Q& {
! n5 v p) C) `( l0 S7 y s& a 乱弹重版书
1 } n& Z0 K t
d( f9 c" F' [, l X: P 有连友称,重版书是“毒药”。现实是很多人果真中毒,昏昏然地买了不少。但要说昏也没真昏到哪儿,尚“留有一半清醒在书间”。清醒什么?是分辨出重版书的好与不好,我收集到的议论大抵如下:
) E/ S5 p. R" R; R) Y& u- k9 S& \$ a
, }; R8 \" v4 L, I) q5 J& s “上美的小精装很好很好,48开线装本编得不错”,但“价钱也很好”。其中的彩色版书似乎没必要用宣纸来印、且线装来装;普遍认为上海人的“精致”用在做重版书上恰好。 ! I% H& O8 ~6 W# ]# G
) T3 D* C1 j- p8 w& _ I- g4 m
“人美有好料,可惜做书不精致。”48开书用纸是“图透纸背”,如果改为80克纸,每本贵它一、二钱也无所谓;24开书用牛皮纸印,灰黄灰黄地,意在一步到位地“怀旧”,愿望不错,然结果却“事与愿违”,读者有些“感冒”;又,有些48开书因无原稿,用旧书扫描制作,逃不过连友的眼睛和钱包。人美有大把的料,还是尽量用原稿为好。
. k$ V" G+ t7 H' ]
# A$ X7 f5 k( Q' X* L/ x 辽美的盒装书因为便宜,无原稿可以不计较。 + r6 y( \) V0 h/ E Y' y3 `
* a& m6 l1 H5 i* q! M( W
大可堂的书贵,有些连友表示不再跟大可堂亲热了;有些则表示理解,认为市场定位各有各做,不同档次的书可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广州话这称为“吹唔涨”。 8 `2 r" v/ Z- c r
_( |. ^" y0 }; @' v* W 不一而足。 - d3 V, E) N4 K0 P+ K/ p
/ s: w* \$ _5 c7 g+ i/ L7 j5 q& D 连友最怕重版书的无限印刷。其实,印多印少出版社自有市场把握,多了,连友缺乏信心;少了,出版社赚不到钱,出版社想得比你们多。
_, d9 k4 ^* k6 v) @9 ]
; j7 ?' ~/ [0 d e8 g; W+ X) M 出版考虑上,从来是先大众后小众,非议重版没必要也是无效的。我接触的广州加友,多数属“看得开类,老版、新版都藏。广州专卖重版书的小许,他的店面就挺有人气,新书来了,将信息“群发”给连友们,大家便接踵而至,买多买少各取所需。货如轮转,有时还脱销,与周围专卖“原版书”的摊档比,我感觉小许的营业额并不比旧书经营来得少。重版书和旧版书市场并存,这是一个事实,也已成为现实。
8 ?; a: s5 y1 h E
3 E* Z3 `' I i8 }. P: K3 E; L; H文:赵克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