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佛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378|回复: 0

何必偏食

[复制链接]

4497

主题

5753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10年9月16日
在线时间
77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2月20日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必偏食
- b" M9 U* x3 P: j7 i  
8 S' X! U7 m4 @6 y2 z( @+ D- ^何必偏食  我国有八大菜系,各种地方风味饮食更难以数计。无论从美食的角度,还是着眼于营养学,广餐博饮均属上菜。但总有些人挑嘴,养成偏食的习惯,这既不利于健康,也没有得到多方面的生活乐趣。( d9 C. N+ V* |9 |- y
  连藏界也有类似的现象。其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无可厚非;受各种原因制约,无法做到广收博取,而只能有所选择,也不难理解。问题是兴趣的偏狭往往造成对某种表现形式的自闭,看不惯,拒不接受,则多少有些不好了。
) K. H7 S4 q) l  常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位画家或最喜爱的作品是哪部,我一概不予回答。因为在我看来,画家群体中优秀人物太多,凡形成自己风格特色且技艺精湛者,我都喜欢。作品也是同样。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非让我从中挑出一位或一种来,实难做到。我认为离开百花,单独的一种纵然再美,也未免孤独寂寞。
9 [! p- Z& d5 G! H- @4 O0 o' g  许多连友欣赏和认同线描形式的作品,我也如是。但我绝不认为唯线描作品为最佳;线描只是表现形式之一种。连环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用其他形式创作的连环画,如果属精品,同样应接受,断没有排斥、拒绝的道理。
" O0 j2 E* M) z, v" P  过去曾听到过不喜欢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议论,原因是有人不喜欢那种黑白对比的表现形式,典型的说法是认为其“黑糊糊一片”。如今在小报上读到诉诸文字的意见,公开表达同样的观点,将该作品形容为“黑不溜秋”。这是跟着感觉走、单凭兴趣评价作品的一例。你可以看不上这部优秀作品,别人很难也没必要把你怎样,兴趣不可强求,强扭的瓜不甜嘛!但道理还是要讲清楚的,否则连藏圈里就没一个是非标准和美丑界线了。
- x# Y/ \. @7 _7 J' R  说实在的,睁大眼看看,“黑糊糊一片”“黑不溜秋”的连环画作品,解放后出版过不少,而且一些获奖之作或者没获奖但被众多连友喜欢的作品,也属“黑”之列。顾炳鑫先生的《渡江侦察记》,运用铅笔素描形式,画面难道不“黑”吗?温勇雄(即高山)先生的《日出之前》、《冬梅》等作品,采用水墨画形式,同样也是“黑不溜秋”。华三川先生的《智取大盖山》、罗兴先生的《万水千山》、《雪地追踪》等、王可伟先生的《楚汉之战》、潘蘅生先生的《母亲》,等等等等,这些作品中大量画面均“黑糊糊一片”“黑不溜秋”,不知道这些作品是否也都遭人冷眼与贬斥。感觉是感性的,没有上升为理性,往往是错觉。跟着感觉走,很容易误入岐途。
  F* Z/ C; G2 K" O* s4 S6 r3 i  至于说《地球的红飘带》是被业内人士吹捧起来而连连获奖,这看法太武断而有失公允,太低估相当多连友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你不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你只能代表个人或少数人的看法。因此说到底,一句话,还是以不偏食为好。我相信,兴趣可以培养,爱好能够改变,从看不惯到能接受,有一个发展过程。有一句贤人的名言说得好,愿与大家共勉:“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 S5 N8 ?  _4 i% V9 \
文:王家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11月28日 07:25 , Processed in 0.0652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