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ingwei 于 2011年3月12日 12:00 编辑 ; _+ _( Y9 W, K+ J- s8 g; i+ \$ C9 |
' d& q: E( f- R6 x/ O
【2011年是《连环画报》的花甲之年,本人特写此文记之】 “阅”然纸上(1951—2011):《连环画报》60年印象(四) 下篇·涨潮(1973.7—1978.12) 4 k3 R1 O2 W$ T& O
1973年7月,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7月停刊的《连环画报》终于试着发行了,试刊内页24页,售价0.14元,并预告《连环画报》定于10月正式出刊的消息。但《连环画报》作为“文化大革命” 后期第一本复刊的全国性文艺类刊物,从当时的问世方式来看,好像并不想与以前已发行了219期的《连环画报》有任何关联。所以,1973年10月,在《连环画报》正式出刊时,对实为“复刊号”的画报却新编序列号为“总第1期”(此新编总期号一直延用到1977年12月号才告结束,共编了49期),给读者的感觉是一本新创刊的杂志。《连环画报》1973年10月号,内页20页,售价0.14元。1974年1月号始,内页增加到36页(个别月份有40页的),售价0.20元。 为配合当时各类政治运动等的宣传需要,1973—1978年推出的这64期(包括试刊号)《连环画报》发表了大量篇幅的宣传作品。并在题材、创作风格、表现形式上都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诸多影响,反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批林批孔、“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现代京剧、儒法斗争、评《水浒》、教育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唐山抗震救灾、粉碎“四人帮”、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等内容的作品,往往注重政治效果要大于艺术效果,人物塑造、画面构图等较为概念化。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与复刊初期相比,《连环画报》以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品风格有了一定改观,但因长期的思想束缚,概念化、图解式、说教味仍未减退,时代的烙印还左右着编者、作者与读者。 在这一时期《连环画报》刊载的作品,称得上佳作的确实不多。前四年仅雷德祖的《035号图纸》;沈尧伊的《草原红花》;詹忠效的《弧光闪闪》;永祥、洪仁、姚巧的《祝福》;陈衍宁、汤小铭的《无产阶级的歌》;李宝林、林锴的《西沙之战》;徐芒耀的《国境线上》;林墉、周波、蔡景楷、邵国兴、林抗生、毛文彪、邢真理、靳二平的《西沙儿女——正气篇·奇志篇》;陈逸飞、魏景山的《鲁迅到平民学校去演讲》;裘沙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斗争生活片断》;夏葆元、林旭东的《风波》等算是值得注意的作品。不过,随着后两年形势的变化,一些让人难忘的作品显露了出来。如姚有多、陈谋、庞涛、苏高礼、冯真、马振声、张广、伍必端的《周恩来的故事》;孟庆江的《刘胡兰》、《去私》;于学俭、范曾、陈今言、王森、任梦龙、任率英的《野心家吕后》;费声福的《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夫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杨开慧》;夏葆元、林旭东的《打倒假洋鬼子》、《方志敏的故事》;曹小强、韩书力的《洪湖赤卫队》;钱生发、邹越非的《朱德同志的故事》;杜滋龄、施振广、李殿忠的《万水千山》;贺友直的《华佗》;赵隆义、裘兆明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施大畏、韩硕的《机智勇敢的总指挥》;戴敦邦、谢春彦、戴红倩的《祸国殃民的那拉氏》;刘旦宅的《李时珍》、《河伯与海若》、《石头记人物画》;程十发的《马头琴的传说》;刘天炜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高莽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雷德祖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叶毓中的《不怕鬼的故事》系列;中流、王传义、谢志良的《窗口》;冯远的《斩叛徒》;高燕、姜吉维的《扬眉剑出鞘》;韩书力的《会说话的琴轴》;胡博综的《榴火》;陈尊三的《变色龙》;徐有武的《黄道婆》、《义送摇旗》;陈衍宁的《一件小事》等,为《连环画报》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在当时的连环画创作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位,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画家以及不少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等业余作者都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其中像楼家本、李斌、陈宜明、王美芳、吴棣、杨春瑞、胡振宇、刘为民、方隆昌、于大武、王明明、关景宇、黄云松、杨文仁、叶欣、周申、赵燕潮、张定华、孟喜元、裴开新、欧治渝、姚渝永、郝嘉贤、崔君沛、钟增亚、侯德剑、刘仁毅、徐锡林等在数篇作品崭露头角,后来成为了活跃在连环画坛的一股新兴力量。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