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副队长
- 注册时间
- 2013年8月1日
- 在线时间
- 222 小时
- 精华
- 0
|
王昭举创作的《1937北大、清华的最后一课》,是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参展作品,刊载于2015年第9期《连环画报》。《1937北大、清华的最后一课》讲述了北平沦陷前后,北大和清华的莘莘学子们的苦难历程。饱受流亡之苦的学子们发愤学习、刻苦努力令人敬佩不已。" w0 B3 X9 w4 Y& g, t8 v n q) L
1、1937年7月下旬,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北平。建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北京大学校园内,由于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长胡适等要人已赴庐山参加政府会议,各项善后工作便落到了北大秘书长、中文系教授郑天挺身上。面对危局,郑天挺不顾夫人新丧,子女年幼,将其全部身心用于保护校产和组织师生安全转移。他先是决定向经济困难的滞校学生每人发款二十元,促使他们迅速离校,而后想方设法促使北大教授及其家属安全撤离。, ?$ y( N: b( h% q3 I
2、郑天挺仍每天到校负责料理校产保管事宜与未能脱身教授们的生活。直到10月18日,地方维持会把保管北京大学的布告挂在二院门口,郑天挺才与在平全体职员合摄一影,又在二院门前地方维持会的布告底下单独拍了一张小照,算是与他恪守的岗位作了最后告别。11月17日,郑天挺与罗常培等北大教授,最后一批离开了沦陷的北平。用罗常培的话说:“北大残局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9 E8 ^+ [' D# `7 E) b 3、坐落于西北郊的清华大学校内同样惊心动魄。时任外文系教授的吴宓常出入清华园,将寓中所有书籍、衣服被褥等物皆清点装箱,雇人力车拉回城内姑母家中保存。9月2日,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发出公告:“开学无期,现组织校产保管委员会,自9月份起停止发薪。”7 `, W- U, d+ X( d/ l7 a
4、9月23日下午,吴宓步行至西四姚家胡同3 号陈寅恪宅,祭吊过世的陈寅恪之父陈三立。这次与陈寅恪相会,本不愿南下而意欲留在北平闭门读书的吴宓迫于情势,不得不做离开打算。在朋友和同事的劝促下,吴宓比陈寅恪提前一个星期,也就是10月26日,携两位女学生伴随叶企孙、熊大缜等人一起离平赴津,自此开始了流亡西南的乱离生活。
; ~3 u/ O2 G+ J) Q6 x8 ^' y 5、这个时候除了逃难的人群,尚有部分师生四处张罗准备男欢女爱,仍在兴致勃勃地“隔江犹唱后庭花”。北平沦陷的当天,清华一位教员正在城中举行婚礼,特邀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主婚。想不到“后庭花之歌”还未开唱,当天晚上城门关闭,这对痴男怨女只有坐看北平沦陷,仰天长叹,在亡国恨与后庭花之间来回踱步徘徊。
& Y; @8 ?" X' E e$ c" `5 N8 m 6、冯友兰与清华理学院长吴有训二人结伴南下,到达郑州时,意外碰到了清华的同事熊佛西教授,于是三人一同去馆子吃了一顿黄河鲤鱼, 算是了却辞别故土的心愿。熊佛西喜欢养狗,他说:“北平有许多人都离开了,狗没法带,只好抛弃了。那些狗,虽然被抛弃了,可是仍守在门口,不肯离去。”冯听罢,慨然道:“这就是所谓丧家之狗,我们都是丧家之狗呵!”言毕潸然泪下。当他们重返北平校园的时候,已是九年之后了。7 j6 I. p* q0 y$ q# k4 a
《连环画报》定价虽然调整到16元/期,但为回馈老客户,所有从编辑部订购的用户依旧是12元/期,每月10日出刊。同时,《连环画报》与邮局合作,开通了APP手机阅读服务端,以满足广大读者在手机及平板电脑上翻阅《连环画报》的需求。(特约编辑:田亮)
! o$ Q' i: _$ }/ P$ n m9 ~- T 《连环画报》订购电话:010-56692141
$ c( C! }' [3 c3 | 邮政汇款: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63号富力中心1719,《连环画报》编辑部(收)3 d, P+ D' L* P; O
8 d6 g$ i c: \) r"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