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大山田心

电影连环画收藏漫谈及赏评汇编(刷新版)

[复制链接]

806

主题

2922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11年7月5日
在线时间
8980 小时
精华
0

人美社70周年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目前全国连藏爱好者约40万~50万人,在这个圈子里,收集电影版的人不足两万人,而他所收藏的电影版连环画无论数量还是种类堪称圈中之最,这3000本质地品相兼优的电影版连册佳品价值真是不可估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3月25日 17:28 编辑

电影领域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之一,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194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宜传部在《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中称:“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1949年8月14日中宣部在其《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中认为:“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普遍的宣传效果,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及在国际上更有力地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摄制被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列人议事日程,回顾1949年前中国将近45年的电影史上,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数量较少,能够载人中国电影史册并有所影响的,一部当属1940年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塞上风云》,另一部是在1948年由西北电影公司,出品的《花莲港》。1950年春,由王震之编剧,干学伟导演,恩和森主演,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影片《内蒙春光》在北京上映,该片成为了新牛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解放战争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汉蒙两个民族在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共同利益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友好、互助的合作精神,宣传和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影片一经放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好评,但是公映不到一个月,即接到政务院文化部的通知:停映。1950年的5月初,阳翰笙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有关《内蒙春光》停映的事情。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当时的中宣部、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民日报社、政务院的各个部门以及戏剧、电影界的负责人等,对这部描写少数民族的影片进行严格的复审,发现这部影片的错误是在政治原则上有问题,《内蒙春光》没有从全国阶级斗争的全局来看问题,而是孤立地写少数民族中一个民族的阶级斗争,这就不但会把少数的王公作为主要敌人,得出一旦推翻了王公的统治,民族问题就会完全解决了的错误结论,而且必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斗争实际问题”。最后总理宣布这部影片进行修改,并请当时在座的同志多提建议,给予积极的扶持。1950年7月,文化部特别召开座谈会,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在修改后的影片中,蒙族的王爷最终醒悟了,成为党争取过来的对象;而一直受蒙族奸细和美蒋特务蒙骗的顿得布,最后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重新修改后的这部片子朱总司令看了,然后又调到毛主席那里,主席看了后提了几点意见。第一点,前面增加一场戏,先有国民党派特务进草地,这样比较策略,以后有自治运动的同志才到草地上去。后面抢劫王爷那场戏,国民党兵正要夺王爷印的时候,解放军到了,一下子把国民党败兵抓起来,然后向王爷宣布只要你不投敌你的生命财产都有保证。还有就是觉得《内蒙春光》的片名不好,改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影片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后,终于在1951年得以重新上映,还获得了捷克第七届卡罗维 · 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这部影片虽然遭遇“停映”以及“更名”风波,但有关领导部门对这部影片却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扶持态度。任何民族题材的影片必须符合特定时期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的创作过程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这一基调。这部影片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修改,由毛主席为影片更名,经历国家领导人亲自干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生产制作后,就尽量从对政治斗争的深入描写转移到少数民族区别于汉族的地方,比如艳丽的服饰,优美动听的歌舞,大胆追求爱情等场面。电影经政策的有关调整,评论家的倡导,导演的艺术抉择,发挥了少数民族题材的优势。这部展现异域风光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宣扬国家民族政策的同时,也满足了当时观众的观影欲望。“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内蒙古风光如今在影片一开始就得到了直观的满足,即使是黑白片,也能感觉得到;绿色的草地一望无际,银色的蒙古包点缀在草原上,蔚蓝色的湖水映着金色的沙漠,无数的牛羊群隐匿在丛草中间。也有影评写到:“闪着青光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大漠,牛羊成群,驼马奔走,这些显示了祖国辽阔广大的镜头,也是人们亟需见到的。” 尽管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是,电影创作者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特殊样式的电影来对待,已经从这里开始。

备注:电影连环画《内蒙人民的胜利》只出版过蒙文版,没有汉字版本。(见图)
30封面.jpg
30封底.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8日
在线时间
465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3月25日 20:32 编辑

有人曾说过,“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一部好的电影能开阔人的眼界,它能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少不了的电影类型就是爱情电影,而在爱情电影中少不了的镜头就是亲吻。接吻,特别让人懂得什么叫做唇齿相依。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银幕上的嘴巴基本只剩下了两种功能:进食加喊口号。接吻这种甜蜜的表示在中国电影内始终缺席,它是忌讳和禁忌,大家闻之色变。恋爱时的身体形态,已经排除嘴的存在,没有脸部特写,保持同志间的亲密关系,镜头截到上半身为止,距离再近点就危险了,更不能沾惹口水,所以在欲望问题上,内地的电影工作者不能有半点差池。因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人搞对象是这样的。在镜头前,女士负责害羞前景,男士负责热烈的后景,害羞到连过肩镜头都不敢打(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不仅是年轻人如此,就是中老年人谈情说爱也要遵守规则,队列整齐(如《锦上添花》)。稍微拉近视线与身体的亲密接触,还需要女扮男装(如《战火中的青春》)。最多最有效的表现,可能就是大棉袄二棉裤,对襟褂黑布鞋,在乡间的小路上追追赶赶。有人或许不服,赵丹在1959年电影《聂耳》中即兴一吻,想要打开局面。要知道他是1949年之前当之无愧的吻帝,在《马路天使》偷袭周璇(见图2),《十字街头》熊抱白杨(见图3),开山鼻祖的地位至今仍未打破。结果赵丹在这部电影中的即兴吻戏遭到了删除。遭遇相同厄运的还有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1957年傅伯棠饰演的站长与蒋天流扮演的护士在戏里打得火热,最终还是白打了。看来接吻是不被允许的,嘴巴只能是说话加吃饭的工具。同是1957年长影拍摄的浪漫喜剧《寻爱记》中,两个贪图虚荣的角色就此逃过被银幕删除的厄运,幸运地留存下来,只是这场坏人之间的借位是很夸张的,看不出一丝美感,倒像是两个吸血鬼在交换情报(见图1)。难怪当年周总理在看完这部《寻爱记》后十分生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场借位的吻戏太过扎眼的缘故,他批评道:“《寻爱记》的格调很低,恋爱就是跳舞、逛公园、下馆子、送东西。” 在爱情接吻的 “战场” 上,虽然有敢死队员不断的倒下,但后来人想方设法还是要改写新中国电影的吻戏史。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第四代率先有动静,《生活的颤音》是由滕文骥和吴天明联合执导,他们在这部反映4 · 5事件为政治背景的电影中,让人们重新意识到,接吻这件小事已经可以名正言顺地出现在电影之中,虽然以现在的眼光评判,这部电影在镜头的推拉摇移、演员表演上表现出的稚嫩,会令人忍俊不禁,但当电影上映时,观众还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银幕上的一切发生。即使它是蜻蜓点水,就像预演热身,即使被推门而入的女主角强行打断,遮遮掩掩。尽管它是似吻非吻,都无疑为观众那种饥渴的心灵注入一注强心剂。
那么,到底哪部电影里的吻是新中国的银幕初吻呢? 相信有不少人脱口而出的是《庐山恋》,其实在《庐山恋》中张瑜只是飞快地吻了一下郭凯敏的脸颊,还算不上真正的亲吻。要说真正的亲吻,那就是电影《不是为了爱情》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意大利留学生裴兰 · 尼克莱达,在影片里出现的接吻镜头。吻了多久?三秒,足足的三秒,吻得淋淋漓漓痛痛快快!当时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新闻故事:一个女子的丈夫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她在绝望中想自杀,一个工人把她从河里救起并一直关心照顾她,让她恢复了生存的勇气。一段时间后,两人相爱并且准备结婚,但就在结婚前夕,“四人帮”垮台,她那早已被宣布死亡的丈夫,竟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个故事不仅打动了人们,也同样打动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向霖,他决定要把这样的故事拍成电影。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少,有人建议在外国留学生之中去挑选。一次偶然的机会,向霖发现了意大利留学生裴兰 · 尼克莱达,并邀请她当女主角。虽然女一号确定了,但拍摄过程依旧有很多的限制:北大必须派一名老师随同女主角拍摄,名义是照顾生活,更重要的是监督和管束;女主角住在指定的涉外饭店,除拍戏外,不能自由外出;另外,除了导演外,女主角不能与影剧组其他任何人交谈。那场吻戏是在北京香山拍摄的,整个过程约半分钟。吻戏当天,男主角李世玺喝了点酒,脸红心跳,相比而言,女主角更主动大方。电影拍完送审,果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为影片叫好,认为其中的接吻镜头打破了多年的禁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部电影有 “严重问题”,应当禁映。争论过后,最终决定采用内部试映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保留这个电影。试演地点选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大厅,影片试演结束后,同行们竟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正是这一片掌声,挽救救了它的性命。当然要想公开上映,接吻的镜头就从三十秒钟就缩短到三秒钟,虽然时间很短,但这一吻所代表的意义非同寻常。电影上映后,受到全国观众一致好评,甚至还创造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的最高票房。
《不是为了爱情》这部影片以天安门 “四 · 五” 运动为背景,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展示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环境中,不同人所表现出的高尚与丑恶。影片将个人悲剧、爱情悲剧、时代悲剧自然流畅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人物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和面对残酷环境的勇敢牺牲精神。影片意境悠远,浪漫色彩浓郁,注重于细节的运用、在镜头节奏、造型处理、摄影色调、对白加工等方面都颇具独到之处。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道神奇的证明题的确超纲。吻也接了,人也亲了,冲破了世俗羁绊,大家费尽周折,就在甜蜜爱情即将修成正果之际,男主角突然让位于崇高的信仰,全身而退,告别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如此神一般的结局,到头来只剩下一句苍凉的解释点题:不是为了爱情。
电影《寻爱记》中的接吻镜头.jpg
《马路天使》(1937)赵丹和周璇在阁楼下的忘情一吻.jpg
《十字街头》(1937)白杨在春梦里与赵丹一吻定情.jpg
31.jpg
电影《不是为了爱情》中的接吻镜头.jpg

点评

请问,不是为了爱情是哪年拍的  发表于 2018年3月29日 15:34
下面这张在玩真的,嘴型能看出来  发表于 2018年3月29日 15:31
这镜头90年代以后躲起来  发表于 2018年3月29日 15: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0

帖子

139

积分

连趣临时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6年11月8日
在线时间
5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山田心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1:23
有人曾说过,“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一部好的电影能开阔人的眼界,它能让 ...

好,有劲,最给力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3月23日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3月24日 14:02 编辑

在新中国的电影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影片不断涌现,但根据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改编拍摄的同名影片却以其思想上的深度和艺术上的成就,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以荒妹对于爱情的认识为主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围绕爱情引发的悲剧,认真剖析了悲剧产生的根源,表现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所走的曲折道路,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萌生。黑格尔说:爱情描写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具有广泛的包容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可能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正是具有这种美学价值的作品。编导的立意所在就是要通过菱花、存妮、荒妹母女三人的情爱经历,提示人们对严峻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索。艺术家努力把时代的印记深深铭刻在主人公心灵上,把社会矛盾凝聚于人物的独特命运中,由此给人以启迪。 一部优秀的影片,不管从什么角度选材,总是要像镜子一样照出社会某一重大问题的某些方面来。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部影片,虽然描写的是菱花及其女儿存妮、荒妹在土改、“文革”、粉碎 “四人帮” 后三个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但它丰富的内涵,却几乎全在爱情之外。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沈荒妹这个才十九岁的,本来十分纯朴、善良、天真的姑娘,见了男人却冷冰冰的,还不准自己的妹妹跟男人说话。她那来这种怪脾气呢?影片通过对荒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剖析,“以一斑窥全豹” 把镜头一直伸向三十年来农村社会生活的底部,伸向了人们心灵世界的深部,揭示了造成荒妹特定精神状态的生活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农村中一个角落的社会面貌、精神状况、伦理状况等。影片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题材、主题、人物和情节是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真实,而且细节、场面、人物乃至整部影片的风格,也都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见不到斧凿的痕迹,体现出影片的现实主义所达到的深度。尤其是在当时处于有些影片一味追求 “冷门” 题材、热闹情节、离奇人物以及异国风情的大环境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却坚持拍摄出这样一部以它踏实的现实生活基础、真实的生活画面去打动人心的影片,这是难得可贵的。影片还充分利用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深沉、细腻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像长长的流水,一波接着一波,迂回跌宕,起伏荡漾。镜头处理上,没有使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卖弄;摄影上也不追求绚丽、华贵;还有作者那不能抑止激动感情的含有哲理的旁白,都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演员的表演生动、自然。特别是荒妹饰演者沈丹萍的表演在朴实中含有深沉,在自然中显出含蓄,使观众能深深地体验到人物灵魂的颤动。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所具有的艺术造诣,所反映的思想深度,体现了影片的创作者在探求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化上所作的贡献。我们相信:随着农村形势的进一步好转,电影艺术家们一定会拍摄出更多更好的影片。

备注: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新中国电影摄制的第一部 “露点” 故事片。

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4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3030 小时
精华
3
发表于 2018年3月24日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给力!
回复 支持 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172

积分

连趣临时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6年2月29日
在线时间
5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3月24日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崽兄,有些图片挂了,看不见。[em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3月24日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儿吹动船帆 发表于 2018年3月24日 11:58
大崽兄,有些图片挂了,看不见。

抱歉。这篇主帖在刷新重发后,由于原帖的图片资料被删除,导致这里复制粘贴的图片不能持久,以致出现图片资料挂失现象。请放心,我将在此后继续发新帖子的同时,全部把它们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3月24日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3月25日 12:51 编辑

“红军啊,我的亲人,我的一颗心给了你们!祝红军向北方,冒雨雪,顶风霜,个个身体都健康,有了你们红军在,劳动人民有希望。祝红军向北方,天天壮,年年强,红红军旗插在国土上。。。赶走日本消灭白军,要把那苦难的人民都解放。” 电影《红霞》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根据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同名歌剧拍摄而成,叙述了农村姑娘红霞为掩护北上抗日红军顺利转移,保护群众免遭屠杀,以假意带路将敌人引至深谷绝路,最后同归于尽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讴歌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区根据地人民热爱红军、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这部影片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彩色歌剧艺术片,它表现了红军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和对敌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塑造了红霞机智勇敢、勇于牺牲的光辉形象。歌颂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斗争义无反顾的果断行为。新中国银幕上颇早涉及红军长征时期斗争的历史。影片中的插曲分为两个部分:《祝红军》、《颂歌》。《祝红军》表达了革命人民对红军的期盼;《颂歌》表达了人们对红霞的赞扬。它将剧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深化了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这部影片戏剧化的舞台设计,限制了对主题思想的进一步扩展。歌剧《红霞》的主人公红霞并非真实人物,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确有许多类似红霞这样忠于革命、英勇不屈的年轻妇女,帮助、支援过红军,并以自己的生命掩护过红军。该剧编剧石汉回顾创作经过,讲到《红霞》最初的雏形,就是来自一个悲壮、动人的传说:1929年春天,红军从井冈山撤退,有一个姑娘没有来得及跟上,便自行去追赶红军队伍。但是敌人跟上来了,情急之中她发现了一匹马,就骑上马把敌人引到了深山之中。敌人看见马蹄印,以为一定是红军高级将领,追上后才看清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恼羞成怒追问红军去向,姑娘十分坚决地拒绝回答,最终被敌人杀害。在苏区老百姓的口中一直流传着这个英勇姑娘的故事,并且说在井冈山上出彩霞的时候,可以看得见姑娘骑着马在彩虹里奔驰。这就是《红霞》最初的故事来源。促成歌剧《红霞》创作的,是1955年为筹备纪念解放军建军30周年文艺会演,有关方面希望有一些富有江西地方色彩的题材。一向富有结合部队任务进行创作、注重深入实际生活传统的前线歌舞团,迅即组织包括后来作为该剧编剧的石汉、作曲张锐等主创人员,前往井冈山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原本就被那位红军英勇姑娘的传说吸引的石汉,每到一个村落,便去访问一些老人,听到许许多多类似的传说和极其悲壮、感人的故事。江西采访归来,石汉立即投入歌剧剧本的创作,满怀对苏区为革命献身女性的敬仰之情,熔入战争年代自身生活的感受,五六百句剧诗几乎一挥而就,四幕大戏很快脱稿。主人公就是那位最早听说的为掩护红军捐躯的女英雄,一个优美动听而又富有象征意味的名字 —— 红霞,并以此作为全剧命名。1957年,歌剧《红霞》首先在南京公演,军内外均予以好评,被誉为是“一部有民族风格的新歌剧”。当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调《红霞》剧组到北京汇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产生很大反响,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称赞,首都国庆节游行队列中,专门为《红霞》增添了一部彩车,演员们着装带妆簇拥在车上,在循环播放的相应唱段中,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观礼嘉宾检阅,成为一道亮丽景观。《红霞》的编演是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之后,当代民族歌剧又获发展的一个标志,成为我军歌剧有史以来一大瞩目亮点,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其搬上银幕。运用电影手段再现舞台艺术。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优秀戏曲剧目相继拍成电影,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独立片种 —— 戏曲片,但歌剧片的拍摄则尚属空白,《红霞》的拍摄具有首创意义。八一厂很为重视,特意采取厂、团合作方式,共同组成摄制班子,指派冯毅夫、华纯与前线歌舞团的该剧导演李育五,一起担任影片导演,并且仍由该团《红霞》剧组原班人马出演。影片摄制完成后,于1958年8月正式公映,在文化部为庆祝建军31周年而举行的“八一影片展览”中,被列为首部参展影片。一股“红霞热”随之出现,片中唱段在学校、工厂以及各种演出场合广为流行,上海等艺术院校作为声乐教材采用。中国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专业歌剧团体纷纷学演该剧,许多戏曲剧种也竞相移植,甚至连一向被认为难以表现现代生活的昆曲也改编演出了《红霞》,北方昆曲剧院因此而得以崛起,以至有 “《十五贯》救了南昆,《红霞》拯救了北昆”之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该剧的质疑与非议,有人认为它的环境不典型,戏剧纠葛不真实,内心世界的描写也不恰当,还有直接对唱段《太阳啊,你再照照我》提出批评,尤其是其中的“天寒地冻盼日出,人到死时真想活”,认为流露出了不健康的情绪,缺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文革”中,更是被特别作为宣扬“活命哲学”的典型加以挞伐,“文革”结束后,《红霞》终于掸去强加在它身上的灰尘重放异彩,前线歌剧团复排上演,影片亦重新制作拷贝,供全国影院、电视台公映,公映的火爆场景证明《红霞》的确是一部经得起磨砺的优秀作品。
电影连环画.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5月22日 11:51 , Processed in 0.0742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