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图文摘自/竹昂
"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梁实秋
一个人过着怎样的一生取决于父辈的高度,如果父辈身处农村,那么儿子多半会进城打工,想办法在城里落脚,孙辈才有可能到国外留学,层级的上升总是递进的。家庭对一个人的限制因素有很多,想要跨越阶级,难上加难,可有一个人不认命,他就是李瑞环。
年幼嗜学,宁可挨打也要读书
1934年李瑞环出生于天津农村,父母均以务农为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瑞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分担家务,种地、赶车、织布样样精通。
当时家里并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供李瑞环念书,所以他只断断续续上过6年学,虽然时间不长,可他深深爱着读书。
曾有一年春节,母亲让他挑楂子去城里卖,再用卖的钱买几根油条包饺子用。李瑞环便挑着楂子去了,可他回来的时候并没有带回油条,而是带回了一套《巧合奇缘》的书。
吃不上肉,只能用油条包饺子的家庭哪有钱可以用来买书?李瑞环的母亲勃然大怒,抄起笤帚就朝着李瑞环挥过去,吓得李瑞环鞋都来不及穿就一溜小跑到门外,当时正处寒冬腊月,冻的李瑞环瑟瑟发抖。母亲终究还是心软了,一边拉着他的手,一边擦去眼角的泪:"喜欢书是好事,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这便是穷人家的心酸,无力改变,只剩无奈。
在农村做农活并不能本质上改变家庭情况,1951年,李瑞环选择来到大城市北京打工。从一名工地小工,变成了一名木匠,最后成为了一名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工人,此时虽然没有实现阶层的变化,但已经和当初那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李瑞环踏实、肯学且上进,一路走来倒也稳扎稳打。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李瑞环被大众熟知:他凭借真才实学,打破了工艺壁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被评选为劳动模范。
解决难题,木工活不用再放大样
在传统木工技法中,有一个环节叫"放大样",意思是在制作复杂的样式时,先在地上铺设一块木板,请木匠师傅把图纸上的小样等比放大,画到木板上,木工们再进行工作。因为费时、占地,且极其考验功底,这项传统技法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木匠师傅才会。
经验丰富的老木匠凭借这门手艺总是能获得人们的赞叹,可对于施工来说,这始终是多了一项复杂的步骤,如果能想办法避开这个环节,那最好不过了。
李瑞环就一门心思的想着怎么能不用"放大样",于是他四处请教,终于从一位工程师那里得知,如果能掌握高中几何、代数知识,就能推算出尺寸,实现目标。
自此之后,李瑞环就开始咬牙自学,只上过6年学的他学起来高中知识非常艰难晦涩,可他却不想放弃。1958年,李瑞环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去业余学院上课。
就是这股咬牙向前冲的劲儿,不但让李瑞环的知识技能更进一步,也为他迎来了新的机会。
同年夏天,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提出了一项任务——要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哪有时间和场地去等比的"放大样"?李瑞环钻研劲儿和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研究出了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方法,一举解决了难题,按时、高质的完成任务,这让李瑞环一举成名,被誉为"青年鲁班"。 1964年拍摄的电影《青年鲁班》,也正是以李瑞环的这段经历为原型。
不断前进,行行出成绩
随后的工作生涯中,李瑞环没有停下钻研、学习的步伐,研究出100多项创新型技术,不仅方便工人劳作,而且极大程度的促进生产。
1965年,李瑞环被提干,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仅在干部岗位上工作一年,便在特殊时期中受迫害,直到1971年平反,官复原职,之后仕途一路高升,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等职,直到卸任。
李瑞环退休后的爱好和年幼时相差无几,依旧是喜欢读书。幼时家贫,因为买书差点挨打,也是因为家贫,上学不多,工作后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为了赶上别人的进度加倍努力,那些咬牙坚持,艰苦求学的日子里,是对知识、对书籍的强烈渴求支撑着李瑞环。
后来,李瑞环也将自己多年间工作的讲话梳理结集,陆续推出了《看法与说法》一至四册,终于从一个看书的人,变成了一个出书的人。不仅如此,李瑞环对京剧也兴致颇高,他常在工作之余修订、改编剧本,曾亲自修订了《西厢记》等多部经典戏曲,并组织在天津中华剧院进行汇演,让更多人了解到国粹。
1985年,李瑞环提出《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试图通过音配像复原、重现前辈名家的舞台形象,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历时多年、多方单位、人员参与,终于录制完成355部京剧,囊括了近代京剧绝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品。
似乎在李瑞环身上,什么事都是这样,不光要做,还要做出成绩。
纵观李瑞环这大半生,谁敢相信是一个仅念了6年学,从农村出来的小伙子,一步步从工人做起,能达到的高度?
家庭环境是一个的基础,它决定了每个人的起点,可它不能控制每个人在人生路程中前进的速度。李瑞环起点甚为普通,但却身居高位,甚至超过了很多优越家庭出来的同龄人,拿到怎么样的牌不重要,怎么打好它才重要,即使辛苦,可通过拼搏得到自己想要的,才更有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