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从小喜欢 于 2024年4月30日 22:42 编辑
1955年原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杨子荣的战友、东野老兵、原齐齐哈尔车辆厂书记、一机部设计院副院长曲波,山东黄县人,妻子(2014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刘波(原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尽管他俩离开部队已经很多年,但他们对当年战斗的生涯,对在林海雪原中的剿匪战斗依然有着深刻的记忆与难忘,特别是想到牺牲的战友杨子荣、高波、陈振仪等亲密的好战友们,他们一直都想把这些记忆写出来,用小说的形式来写、用第一人称来写,1956年8月小说初稿《林海雪原荡匪记》终于完稿。
195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正式推出这个小说时,定名为:《林海雪原》。
2002年,曲波逝世,但他创造的鲜活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却还在书本中、影视剧里乃至几代人的记忆里流传。他们“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永远地记住和缅怀他们。 《林海雪原》从构思开始,曲波就陷入到极大的困境中,他之前从来没有小说创作的经历,所以几次动笔,又几次撕毁。春节前后,曲波下班后回家,正值天降大雪,恍惚之间,曲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冰天雪地、战火连天的岁月…… 回到家以后,望着熟睡的妻子刘波与孩子,曲波一下子灵感爆发,挥笔写下了一段,此后每个上班日,曲波总要加一段时间班,甚至于后来星期天、节假日,曲波都笔耕不辍。历时一年半多的时间笔耕,曲波终于创作出了《林海雪原》这本小说。后来他在小说的后记中,将自己这段创作的心路历程写了下来: “及抵家,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195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正式分别推出了小说《林海雪原》,其中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活捉座山雕一章节,1967年中旬,被上海京剧团一团改编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本,随着不断的完善剧本,加上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形成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1970年版的革命样板戏。
也正是因为曲波,才有了杨子荣,杨子荣的精神不仅仅成为支撑曲波的动力,在后来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更是成为几代国人的精神支柱和不朽的经典。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两年后,在1959年11月出版了《林海雪原》连环画,六本一套,分别是:(一)奇袭奶头山、(二)三路进军、(三)深入虎穴、(四)智取威虎山、(五)将计就计、(六)大破四方台。
我收藏了这套1978年版的《林海雪原》连环画,与练油们一起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