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回忆父亲创作《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

热度 25已有 305 次阅读2013年9月11日 18:56 |个人分类:回忆父亲

记得1970年的一个深秋夜,父亲顾炳鑫从奉贤“文教五七干校”带着一盒《列宁在十月》连环画稿回家,父亲边让我打开盒子看画稿边说道明天一早就要将画稿送“市革会宣教组”审稿,等审稿之后就要开始勾墨线完成正稿。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工整精细一丝不苟的整本连环画铅笔稿,被一幅幅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画面震撼惊叹不已。父亲说这次创作他放弃了西洋画素描形式,用中国古代版画线描绣像的传统方式来塑造外国领袖列宁,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尝试。

 图一、《列宁造像》(蝉翼笺宣纸铅笔稿) 顾炳鑫

父亲担任创作组长,创作组成员除了创作还要下地干农活劳动改造。由于创作组成员长期干农活将近十年都没有握笔绘画,连环画创作专业都已生疏,为了尽快的熟悉掌握人物特征,传神的塑造列宁等角色的形象,父亲查阅收集了大量的文字、相片、绘画资料,用铅笔画了一批列宁等主要角色的单线绣像(见《列宁绣像集》)造型样版,直至能够任意准确的默写出列宁形象表情,以及各种不同角度姿态。曾经有一位学画的工人师傅上门求教问父亲是如何画列宁时,父亲随手示范一会就画出了生动的列宁形象。

 图二、《列宁造像》(蝉翼笺宣纸铅笔稿) 顾炳鑫

创作组为了深入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专门借来《列宁在十月》的影片反复观摩画速写。父亲根据创作组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与积极性。创作组成员都可以根据文字脚本起草构图进行创作,再将不同构图画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观摩讨论,每一幅画稿都经过反复推敲仔细研究修改,最后由父亲在确定了的草稿上,覆盖一张半透明的蝉翼笺熟宣纸,用尖细的笔构画出主要人物角色的铅笔稿。

图三、《列宁在十月》(连环画) 顾炳鑫(合作)

父亲在创作进行到勾勒墨线的正稿阶段时曾说道,最难掌握的是用毛笔一笔准确勾勒出列宁头顶的那根线条,看似简单的一笔包含了头颅骨骼前后脑的结构,一根弧线中需表达结构与质感,勾勒时稍有丝毫偏差看上去就会不舒服,父亲自叹因多年没有握笔专业生疏了,为了这一笔父亲下了很大的功夫,直至创作《列宁在一九一八》时才做到能得心应的手一气呵成。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创作任务的严肃性,父亲要求创作成员严格以中国画传统线描中锋运笔以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传统笔法,软、硬、粗、细有表现力节奏感的来描绘塑造人物。对创作后期出现随意偏锋的线条加以纠正,使整部作品看上去工整精细耐看。连环画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全国同行与广大受众的欢迎获得一致好评和称赞。

 图四、《列宁在一九一八》(连环画) 顾炳鑫(合作)

父亲在1981年撰写的《总结经验 促进发展》一文中曾经写到“……连环画又是中国传统的画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所以用中国传统线描形式的连环画还是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基于这一点,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共同创作《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这两个作品时,曾经这样设想过,外国的题材,如果采用中国传统线描的形式,也许能为更多的中国读者接受:考虑到作品的严肃性,如果借用中国古代版画中木刻绣像严紧的白描手法,用以表达严肃的主题,又可能恰当地塑造一批作品中的革命领袖形象。实践的结果,限于水平和经验,没有完全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从发行的数字和一些反映来看,基本上还是被肯定的,这是对于我们在线描形式摸索中的一种鼓励。……

图五、《列宁在一九一八》(连环画淡彩稿) 顾炳鑫(合作)

看着父亲的画稿,回忆起四十多年之前父亲充满激情神采奕奕的脸庞,津津乐道诉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父亲爽朗的语音还萦绕在我的耳旁,借此再版之际以示怀念与祝贺。

           

                                                                                                    顾子易  癸巳白露


路过

雷人
14

握手
1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5 人)

评论 (0 个评论)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5月5日 00:24 , Processed in 0.0495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