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高温纪录不断被刷新,而包头的气温一直维持在较为舒适的26℃上下。除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包头的城市绿化建设也为宜人的气候提供了客观条件。
七八月份,当南方“火烧火燎”之时,包头俨然成了避暑胜地,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阿尔丁植物园……在绿色中,市民享受着难得的清凉。 城市绿地越来越多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的广场面积已达1万平方米以上,建成绿地39个、大型开放式公园19个,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62平方米,在市区,从任何一个居民小区出发,走路不到10分钟或500米就可以到达一个绿地广场或开放式公园。这种“半城绿树半城楼,城市嵌在绿色中”的景观,在内蒙古的众多城市中都非常少见。 “很多外地来的客人对包头的绿化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包头是烟筒林立的工业城市。”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丁玉晶介绍说,由于我市地处我国西部,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自然条件较差,绿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银河广场在最早以前是一片菜地,在后来的城市规划中,被预留成了绿地。”丁玉晶介绍,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规划方案必须经过国务院审批,一旦通过就会受到立法保护,不容许随意改动。按照规划,未来还有大批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将建成使用。 湿地保护越来越好 每年夏天,和三五好友驱车到黄河边钓鱼已经成为市民王振宇必备的休闲项目。“开车行驶在平坦的景观大道上,望着远处宽阔的河面,就算没钓着鱼也觉得很舒坦。”对于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的人们来说,与自然的每一次接触总能让人心旷神怡。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南海子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昆都仑水库自治区级湿地公园1处,腾格淖尔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而黄河流经包头段全长220公里,现有河堤170公里,黄河滩涂湿地2.9万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82.3%。2011年,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湿地,我市决定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并聘请了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艾奕康公司承担规划设计工作,在经历了国家、自治区和我市16次的严格评审论证后,当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发文批准包头黄河湿地公园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按照发展规划,在建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在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 森林面积逐年增加 除了城市绿地和湿地外,作为“城市之肺”的森林的生态功能正在日益显现。 来自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林业用地面积1241万亩,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0%。“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林业重点工程166.4万亩,林业建设总投入达到21.2亿元,森林面积由628万亩增加到678万亩,净增加5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以0.6个百分点递增,2012年达到16.3%。根据测算,近年来全市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每年在452万吨以上,吸收固定粉尘在2260万吨以上。 众所周知,大青山是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是阻隔风沙和蒙古干燥气流进入华北平原的天然绿色屏障。历史上,大青山南坡的山前平原曾经出现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但由于人为破坏、连年战乱和降水减少等历史、自然原因,大青山的植被逐渐衰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减弱。2007年开始,为充分发挥森林作为“包头之肺”的生态功能,打造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我市启动实施了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5年过去,完成造林12.3万亩,占大青山南坡可造林地22万亩的56%,伴随大青山南坡重新披绿的是一些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的再次回归。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并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并首批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从而实现了由一座钢铁城、工业城迈入文明城、森林城的跨越。 原标题 [绿“凉”包头 “消暑之都”不是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