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一字并肩王

转载:品读三国系列(大部分是叶之秋先生所著“品三国”)

[复制链接]

2

主题

1016

回帖

3267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16年2月2日
在线时间
441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1月29日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成书了吗

2

主题

1016

回帖

3267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16年2月2日
在线时间
441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1月29日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本博弈三国 也不错的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9日 1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乡绅 发表于 2017年1月29日 12:50
品三国成书了吗

好像没有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9日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04、刘备的启蒙老师、一代枭雄刘焉的从政高招


  导言:在刘备正式从政的生涯中,遇上的第一位老师是刘焉。刘焉此人,虽然是文臣,但一点儿不蔫,做事情很有头脑,见识远在一般人之上。从刘焉很早就请求担任交趾郡太守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刘焉一生风云变幻,后来更是两代称霸川蜀,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仅仅截取刘焉在幽州太守任上和刘备交往的一段文字,进行品读。

  刘关张之所以能够相识,然后加入中原逐鹿的行列,刘焉是一个重要人物。刘焉一出场就是一位开明领导的模样。面对张角大兵压境,刘焉召校尉邹靖商议,邹靖就在边疆,精通兵事,认为以幽州现有兵力无法对抗张角,于是建议刘焉大规模征召士兵。刘焉没有自诩聪明,立刻听从了邹靖的建议,出榜招募一柄,于是引出了涿县三位豪杰。
  当刘备带了五百乡勇来见邹靖,邹靖立刻将刘备引见给刘焉。注意文中是“引见”而非“引荐”,邹靖仅仅是把刘备带给刘焉看看,并没有向刘焉郑重推荐的意思。不过刘焉是如何作为?
  当刘备说起自己的宗派(又在炫耀自己的八竿子才能够着的宗室身份),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刘焉作为正牌皇亲,鲁恭王之后,且是幽州太守,朝廷一方诸侯,面对只有五百兵马,依然白丁的刘备,竟然主动和刘备拉关系,认刘备为侄子,很是让人狐疑。是刘焉真的很欣赏刘备吗?不是。
  刘焉此人颇有远见,既然幽州大兵压境,战事吃紧,而刘备危难时闪亮登场,虽然只是五百兵马,但看刘备长相,看刘备言谈举止,似乎可堪一用,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泥于礼节呢?于是刘焉认刘备为侄,以便让刘备倾心为自己卖命。书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刘备的感受,但从后文刘备三人处处争先,可以猜想到当日面对幽州最高长官刘焉那慈祥和善并充满鼓励和期望的目光,二十八岁的青年刘备,应该是何等的激动。
  待人如火,善于拉关系,是刘焉老师混迹官场第一招。
  当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的时候,刘焉命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一“引”字尽显刘焉心思。虽然刘焉表面上对刘备很客气,两人叔侄相称,在实际行动上,刘焉分的很清楚。面对五万敌人,刘焉没有给刘备增加一兵一卒,你五百去破五万,一战下来天下闻名,全不计刘备五百兵可能划为齑粉。刘备此时当然会从前几天的火热中清醒过来,关羽张飞二人肯定也少不了牢骚骂娘,可是仗还得打。越是被人看不起,就越要自强!
  表面客气,内心阴险,是刘焉老师混迹官场第二招。
  和黄巾一战,是正式作战,双方互派大将上场,关羽、张飞各显神威,一刀一矛结果敌方大将性命。那些黄巾军不过是穷苦饥饿的百姓,一见主将阵亡,全都扔掉武器逃跑。刘备立刻下令追击,五万人被五百人打的屁滚尿流。刘备大胜而回。
  此时的刘焉想必大吃一惊,没想到刘备竟然如此厉害。于是刘焉亲自下城迎接,犒赏军士。但是,在当时投降的黄巾军“不计其数”,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刘备五百兵还是五百兵,估计也死了一些,但仅仅是补充完五百的总数,投降的黄巾军都被刘焉给收编了。在下文就讲到刘焉命令邹靖带领五千人前去援救青州。作为涿县这样一个小县,那里会有五千守军呢?
  重赏功臣,但严格控制兵权,是刘焉老师混迹官场第三招。
  当青州太守龚景发文,向刘焉求援,刘焉于是和刘备商议。作为刚取得胜利的刘备,心中当然满是豪情,主动提出愿意前往营救。刘焉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刘焉下令邹靖率领五千人,同刘备等人一同奔青州而来。也就是说,五千人的指挥权在邹靖手上,刘备拥有的依然仅仅是“本部”五百人的班底。
  面对数量庞大的黄巾军,刘备第一次显露出自己的军事天才,让关羽和张飞分别夹击,自己和邹靖居中正面进攻,三方以鸣金为号,协同进攻。于是大胜敌军,青州之围解除。书中有一段文字,感慨刘备才智超越关羽、张飞,以为二虎还须逊一龙,确实很有道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千古真理。
  在龚景犒劳军队之后,邹靖提出回军涿郡,刘备却说,想去附近的广宗郡营救自己以前的老师卢植。于是,邹靖率领五千人自己回去了。
  邹靖为何和刘备分道扬镳?我想是刘焉早有交代,对于五千人人的统治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对于五千人的去向,只能是由刘焉做决定。既然你刘备不愿意投身刘焉门下,那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
  亲疏有别,遇事留一手,是刘焉老师混迹官场第四招。
  那刘备为何要离开刘焉呢?
  一方面是因为卢植确实是刘备老师,刘备一生标榜仁义,既然老师有难,当然得救!更重要的,估计还是在涿郡一战中,刘焉不肯增加一兵一卒,使刘备五百人对抗五万人,让刘备心寒,追随刘焉,早晚死无葬身之地。既然如此,早寻明路。
  不久,张角三兄弟先后死去,黄巾军第一个高潮过去了。朝廷开始封赏功臣,很多人加官进爵,刘备什么官都没捞到。而打了大败仗的董卓反而是加官进爵,从广宗太守升任为西凉太守,手握二十万精锐部队,和刘备并肩作战的孙坚也担任别郡司马去了。一方面是董卓也好,孙坚也好,他们又跑又送,自然提拔重用。另一方面,是朝中有人帮忙说话。刘备曾经在幽州立下大功,但刘焉没有向朝廷提及一个字,自己反而因为平贼有功,升任为益州牧,从此开始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生涯。还有青州太守龚景,甚至是刘备的老师卢植,都没有为刘备说一句好话。一直到刘备遇上一个无亲无故的郎中张钧,此人很有几分侠气,出面向朝廷进言,要求加封刘备,却因此被赶出朝廷,丢了乌纱。
  隐瞒功劳,用别人的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是刘焉老师混迹官场第五招。
  这些最开始的记忆,都深深的印在了青年刘备的心中。虽然这些鸟人让刘备的政治生涯饱受风雨欺凌,但却使得这位出身平民,不喜欢读书的刘备,迅速成熟起来,并且最终青出于蓝,开国称帝,笑傲天下。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9日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05、 汉灵帝为何不杀十常侍



 导言: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保护费,一律罢免官职。就算是皇甫嵩、朱隽等一方诸侯不交钱,也照样罢他们的官。十常侍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但很奇怪,汉灵帝却对他们非常信任,视之为忠臣,更不会舍得杀掉十常侍了。
  十常侍究竟有什么本事,让汉灵帝如此信任他们,就算是有人当面揭穿,灵帝也信之不疑?
  
       当朝政日坏,百姓愁苦,长沙的区星率领民众反叛;渔阳的张举、张纯造反,张举还称天子,张纯也不赖,做大将军。当下面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十常侍都把这些走着隐瞒起来,并不汇报给汉灵帝。于是,当汉灵帝在宫中和众人宴饮的时候,谏议大夫刘陶跑到汉灵帝身前放声大哭。灵帝心里有点窝火,自己正高兴,真是败兴!但还是压住火气,问刘陶为何大哭。刘陶就说:“天下危在旦夕,陛下怎么还能够和太监在一起喝酒取乐呢?”自古以来,文人都喜欢夸大其词,一如现在网间诸多文字。作为谏议大夫,玩弄文词是基本功,可这个刘陶还不过关。虽然说忠义可嘉,但要长期抗战,还得先保住性命再说。开口就是天下危在旦夕,置汉灵帝于何地?不就是当面批评灵帝混蛋,就是他害的吗?难怪灵帝生气。
  灵帝说:“天下承平日久,有何危急?”看灵帝语气,有些质疑,有些反问,但还没有想治刘陶的罪。灵帝知道天下纷乱吗?应该不知道。一方面是十常侍有意隐瞒各地奏报,另一方面是作为天子的汉灵帝自己,自视甚高,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的统治会有什么问题。
  十常侍经常歌功颂德,隐瞒真相,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一个原因。
  刘陶说:“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刘陶虽然耿直,但是不笨,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可能冲撞了汉灵帝,急忙明确自己矛头所刺的方向: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既然是十常侍的问题,那吾皇依旧圣明!而朝廷正人皆去,是告诉汉灵帝,有这种看法的并非一人,而是众臣的公议。十常侍和朝中大臣关系一向很僵,从汉桓帝时期开始,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就想铲除十常侍,而现在的皇甫嵩、朱隽等人对十常侍意见都很大。一旦汉灵帝询问一些宰辅大臣的意见,马上可以得到验证。
  于是十常侍不等汉灵帝询问,首先跪下来,但并非请罪,而是倒打一耙,以攻为守:“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言罢痛哭。面对朝廷大臣的攻击,十常侍表示这些不过是朝廷大臣和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一向强势的十常侍,在汉灵帝的面前却总是扮演着弱者的角色。并且官员们最看重的无非是官位和财富,既然大臣抨击十常侍卖官害民,那我们情愿辞官归乡,捐出所有财产!十常侍很高明,历来天子最讨厌党争,一旦大臣抱成团,就可能架空皇帝。而表示无意于官爵财富,更是技高一筹,让汉灵帝心中的天平立刻倾向于十常侍。
  十常侍以攻为守,表示无意官位财富,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二个原因。
  汉灵帝大怒,斥责刘陶:“你们家也有服侍你的人,为什么唯独不能容忍服侍我的人呢?”
  这句话体现了灵帝作为帝王的寂寞和无奈。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却事事要以天下为重。尤其是大臣们经常打着大义和道德的旗号,约束皇帝,让皇帝无法享受到做自己的快乐,一旦什么都要为他人,为苍生,确实也是件很累的事。就像乾隆帝晚年怎么会不知道和珅贪污,只是多年眷顾之下,和珅也能倾心讨好,给了乾隆别人无法给予的快乐和享受。汉代的皇帝大都幼年登基,从小陪伴他的太监,就是他唯一能够信任的人。
  做皇帝时的寂寞和无助,对十常侍的依赖和信任,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三个原因。
  刘陶被士兵拖出去,遇上了司徒陈耽,陈耽一看火大,截下刘陶,跑去质问汉灵帝:“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陈耽作为司徒,是三公的身份,语气比刘陶更加强硬,用鲜明的对比,直斥灵帝昏聩!但汉灵帝也见惯风波,马上避重就轻,抓住刘陶语句中的一个破绽进行猛烈攻击:“封谞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汉灵帝以为,封谞只是有造反嫌疑,都已经被抓,大臣们还要再牵扯到其他人就实在有些过分了。难道要把自己身边的人全部都抓光吗?
  这里,汉灵帝把自己的位置已经坚定的和十常侍捆绑在一起,对陈耽等朝廷大臣已经变成了敌对态势。陈耽知道再说只能招祸,于是拼死磕头,血溅台阶。汉灵帝大怒,吩咐将刘陶陈耽一并下狱。
  灵帝以十常侍为私人财物,将朝臣反对视为对自己皇权的挑衅,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四个原因。
  当然,十常侍就命人将二位大臣在狱中杀害,同时矫诏命令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去剿灭区星;命令刘虞为幽州牧,去剿灭渔洋张举张纯。孙坚精通谋略,不出五十天就平定长沙,而刘虞得刘备帮助,数日大战就击溃张举主力,渔阳尽平。十常侍代表朝廷封赏孙坚为乌程侯,拜刘虞为太尉,连逃犯刘备也被免除当日鞭打督邮的罪过,任命为平原县令,平原县广有钱粮,刘备的日子舒服了很多,怨气自然也淡了很多。
  十常侍虽然贪婪,但并不昏聩,问题出现及时进行补救,当然他们这么做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更长久的维系自己的权力。也因为如此,成为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五个原因。

65

主题

7977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注册时间
2015年9月29日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1月30日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0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注册时间
2015年7月17日
在线时间
11984 小时
精华
1
发表于 2017年1月30日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48

主题

1161

回帖

3507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14年2月16日
在线时间
515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1月30日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31日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06、刘备打皇亲牌为何失灵


      导言:刘备常打皇亲牌,几乎是逢人便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玄孙。这是刘备最为骄傲的政治资本,就像是通行证,喜欢经常挂在胸前。多数人面对这张皇亲牌会肃然起敬,像关羽、张飞就甘心为之驱驰;像张世平、苏双就倾囊相授;刘焉阴险一点,但至少还是认刘备为侄;投到朱隽门下,朱隽待之甚厚;在从安喜县逃亡之后,投身代州刘恢,人家一听是汉室宗亲,就把他常在家中;后来刘恢把刘备推荐给幽州牧刘虞,刘虞知道刘备身份才能很高兴,立刻任命刘备为都尉。但凡事都难免例外,也一样有面对皇亲牌不买账的牛人,比如著名的定州中山府督邮大人。

      督邮这个官职,在西汉中期设立,是郡太守下属的官员,官位不高但权力很大,负责传达上级命令官名,监察下属官员,审核刑狱诉讼,几乎是集公检法于一身。在三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督邮就是来安喜县巡查的那位了,此人被张飞鞭打的很惨,每当看到这个章节,读者大都很开心,坏人被惩罚嘛。
      那督邮为何会被鞭打?一般我们都认为是督邮向刘备索贿。细细考校,其实还有隐情。
      当督邮来到安喜县,刘备出郭迎接,跑到外城迎接,刘备还是很懂得官场礼节的。督邮大人很会摆谱,见到刘备没有下马,更没有还礼,而是在马上用马鞭指指刘备,作为应答。关羽、张飞一看当然大怒,这份不驯,督邮大人当然看在眼里。刘备此时自然生气,但手中有王牌,脸上还是装作没事人一样。到了馆驿,督邮南面高坐,刘备在台阶下面伺候着。很久了,两个人都没说一句话。是不是督邮在等刘备献礼呢?可能吧。
      矛盾在沉默中出现了。督邮清清嗓子,问:“刘县尉是何出身?”我们现在在一些履历表上也经常看到出身二字,像我们这等平头百姓,一般都填“清白”,这个词语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如果是地富反坏右就不清白了。督邮来视察安喜县,当然是了解刘备来历的,如此一问,根本的目的是要打压刘备,让刘备明白自己是织席贩履之徒。没想到刘备昂首挺胸说:“我是中山靖王之后,从涿郡到现在围剿黄巾军,大大小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此才得到这个职务!”刘备的回答充满着自信,骄傲。但是在督邮耳朵里听来,却无异是炫耀自己高贵的出身,自己出色的战绩,并且明确的表示自己的官职得来全凭自己的战功,而不是走门子、拉关系得来的。
      督邮一听大怒,说:“你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现在朝廷降下诏书,要淘汰你们这样的滥官污吏!”
      仔细品味督邮的话,自然可以知道督邮不认可刘备的皇亲牌,也可以看出督邮的小人智慧。
      其一,诈称皇亲。刘备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有何凭证?或许在刘备涿郡家中有家谱存在,但是在安喜县拿得出来吗?确实拿不出来。而刘备回复督邮的话,充满了骄傲自大和对督邮的不屑,督邮非常不满,但要想惩处刘备,首先就要否定刘备的皇亲身份。否则的话,交给任何上官处理,都会斟酌再三,甚至偏向刘备。
      其二,虚报功绩。在历朝历代这都是官员升迁的不二法门。在汉末剿灭黄巾时当然也很常见,以此定刘备的罪,大多数人都会接受。因为人人都会虚报功绩,难道刘备会有例外?贪官昏官们大都会以自己作为考虑问题的标准,以己度人。并且,否定了刘备的功劳,那将刘备撤职查办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三,朝廷有诏。也就是说,督邮这次来,是代表朝廷来考核各地官员,对官员有升迁废黜之权。而前文确实有介绍,因郎中张钧建议,十常侍不得不封赏一些有功劳但是没有行贿的功臣,但是早就商定以后要找个机会把这些人再拿掉。当然,至于谁会落马,看大家的表现。
      也就是说,督邮这次来,很可能是带着高层的指示,带着索贿的任务来的。
      但督邮很高明,并没有说明自己的目的。只是狠狠的威吓了一顿刘备,希望刘备能看懂风向主动献出银两。很遗憾,督邮遇上了自视很高又脾气火爆的张三爷,一个子没捞到,反而挨了一顿鞭子。
      这次会面,刘备打皇亲牌第一次失灵。为什么呢?
      汉室宗亲的身份就像是一个政治荣誉,大的像开国功臣之后,小的像烈属、军属等等,包括什么“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等。可是当这些政治荣誉面对金钱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了。在督邮看来,钱最实际。在张让等十常侍看来,汉室宗亲更不值一提。满天下多少汉室宗亲啊。
      皇亲身份败给了金钱,在古今都很常见。在水浒中,小旋风柴进经常标榜自己是大周嫡派子孙,家有丹书铁券,可殷天锡、高濂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
      那些对刘备礼让三分的人就是真的看重汉室宗亲的身份吗?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和刘备相同或者不如刘备的人,比如关羽、张飞,比如张世平、苏双,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看着这张皇亲牌。可是刘焉也好,朱隽也好,刘恢也好,刘虞也好,这些身份高贵的人并不是真的欣赏刘备,看重刘备的身份,只不过是利用刘备来为他们杀人罢了。而拉拢刘备,夸奖刘备,也需要刘备稍微有那么一个可夸之处,于是汉室宗亲就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了。但是利用完了就罢了,一如刘焉。

       这位督邮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督邮也确实被打,但原因却并非索贿,打人的人也不是张飞。
      在《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担任安喜县尉,督邮因为公事到县里。刘备早就听说朝廷有诏书,要淘汰一些凭借军功而担任官职的人员,刘备怀疑自己也在其中,心中已经愤愤不平。当督邮来到县里,刘备请求会见,但督邮竟然借口生病拒绝和刘备会面。刘备心中很痛恨督邮,于是回到县衙,带上一伙亲信,冲到督邮住处,假称自己得到了太守大人的命令,在床边把督邮抓了起来。刘备绑着督邮,离开县衙,走到县界边,揭解下自己的官印,系在督邮的脖子上,把督邮绑在树上,用鞭子抽了几百下,督邮一直哀求,最后刘备才放过了人家。
      从这则文字看,并非督邮前来索贿,而是刘备早就怀疑自己会被罢官,故意去挑刺。督邮秉承上级命令要拿掉刘备官职,怎么可能和将要被罢官的刘县尉见面呢?人家假托生病,已经给了刘备面子了。没想到刘备如此狠心肠,督邮并未找刘备的茬子,刘备竟然把人家绑起来打了几百鞭(陈寿明确写二百鞭),并且张飞是用柳条抽督邮的腿,打折了十数枝,而刘备是用“杖”,用打板子打,比张三爷还狠呢!
      这位督邮大人侥幸逃得性命之后,回到郡中,自然添油加醋抹黑刘备,刘备也因此被官府通缉,汉室宗亲眨眼间变成了一名逃犯。可以想见,在定州太守心中,这个汉室宗亲的皇亲牌也是纸糊的,没什么份量!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31日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07、袁绍为何敢公开反对董卓


   导言:何进为诛杀宦官,征召天下诸侯进京。西凉太守董卓抓住机遇,果断入京。何进与宦官拼了个鱼死网破,董卓恰巧捡了个大便宜。董卓主政后,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当然,大家都爱惜性命,没几个人敢得罪董卓。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反对董卓的,是袁绍。
      
        董卓入京之后,想通过废立汉帝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于是董卓召集百官,命令吕布在四周布下甲士,谁敢反抗即刻擒拿。董卓说:“现在的皇帝很糊涂,没资格继承天子之位。我要效仿伊尹、霍光,废帝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为帝。有谁敢不听从我的命令,杀无赦!”满朝大臣面对一脸强横的董卓,面对手持方天画戟的吕布,一个个低下头来沉默不语。此时,袁绍挺身而出,公开表示反对:“现在皇帝即位不久,并没有失德的地方,你却想废嫡立庶,不是反叛是什么!”董卓大怒,拔出剑来,说:“现在天下都在我的掌握之中,难得你以为我的剑不锋利吗?”袁绍同学竟然也拔出剑来,说:“你的剑锋利,难道我的剑就不锋利吗?”
  面对蛮横的董卓,满朝文武皆沉默,为何袁绍敢公开反对董卓呢?

  首先我们仔细了解下董卓是什么人?和袁绍之间又有什么矛盾?
  董卓此人,在开卷第一回就有出场,以中郎将的身份来接刘备老师广汉太守卢植的班,可面对黄巾军,别人都是打胜仗,唯独董卓被打的大败。辛亏遇上了刘关张救了董卓,可是一听到刘备等人不过是白身,没有功名之后,就很看不起刘备,搞的张飞很郁闷。后来,董卓贿赂十常侍,反而调任西凉太守,率领精兵二十万,从此就心怀不轨,有了异心。
  面对董卓来京,朝中大臣纷纷向何进抗议,卢植说:我一向了解董卓的为人,外表和善,内心凶狠,一旦董卓进京,难免会发生祸事。卢植对自己的继任很是不满,自己当年剿灭黄巾,胜利在望,却被董卓搞的一塌糊涂。卢植讨厌董卓,在情理之中,何况当年卢植被抓,估计董卓也没少在十常侍面前说坏话。卢植此人,在朝中影响极大,大家都很佩服卢植的才学和远见。当年卢植辞官,朝廷大臣竟然有一半选择离开。
  董卓入京之后,曾经在家中邀请公卿来赴宴,想以废立之事,先看看大家的反应。卢植当然明确反对。卢植的回答有理有据,把董卓的理由批驳的一无是处。董卓自比伊尹、霍光,然后卢植说,当年太甲是昏庸糊涂,伊尹才将他流放到桐宫;昌邑王即位之后二十七天,就已经作恶三千多条,霍光才会禀告太庙后将他废黜。而现在陛下年幼,有聪明仁智,根本没有一分一毫的过失,怎么能够废黜?何况你不过是外郡的刺史,从来没有参与国家大政,你本身也没有伊尹、霍光的才华,凭什么在这里强行进行废立!
  董卓一听自然大怒,可连亲近董卓的议郎彭伯都进谏说,卢尚书名望遍及海内,现在杀他的话,恐怕天下人都会反对。加上司徒王允也表态,像废立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在喝酒之后商量。于是,大家不欢而散。
  卢植是代表朝廷的有正义感的文官在反对董卓。正因为他有极高的威望,是天下文宗,才干出面反对,何进也好,董卓也好,也对他忌惮三分。确实,大家对董卓小人得志,以西凉兵胁迫百官,非常不满。但我们也要注意,连司徒王允,百官之首的他,选择的也是打马虎眼,没有明确的反对。
  而公开反对董卓的还有一个人,谁呢?荆州刺史丁原。丁原说话就很不客气了,他说:“不可以不可以,你一位你是谁啊,敢在这里说大话?皇帝乃是先帝的嫡子,根本没有过失,你凭什么谈废立之事,你想要做叛逆不成?”把董卓气了个半死。
  丁原为什么敢反对董卓,一个是丁原背后有吕布。董卓很生气,想当场就把丁原干掉,可看看丁原背后手持方天画戟,对自己怒目而视的吕布,根本不敢动手。另外,丁原本人是荆州刺史。荆州是江南最重要、最富饶的一个州了,丁原本人自然在朝中也极有威权。丁原恨恨离席,董卓也不敢如何。后来丁原还派吕布到董卓家门口示威,骑着马在园门外跑老跑去,董卓吓得躲了起来。
  可是,朝中胆敢反对董卓的两位大臣,都没有好下场。董卓收买吕布之后,吕布杀死了丁原;卢植也被罢官,此后隐居上谷,不再过问朝政。

     当董卓在朝堂上,正式表示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朝廷元老无人敢反对。倒是年轻的中军校尉袁绍站了出来。
  那袁绍何许人也?
  和刘备、曹操不同,袁绍出身名门。在当初袁绍向何进进言,愿率军五千拥立新君的时候,文中曾经介绍他是司徒袁逢之子,太傅袁隗之侄。其实袁家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堪称是当代第一豪门。虽然此时袁绍年轻,却也官居中军都尉,在京城军队当中,是公认的年轻领袖,在何进集团中,是最受到信任的青年将领。当董卓入京之后,四处抢掠,后军校尉鲍信前来请示,希望袁绍出面剿灭董卓,可惜袁绍少决断,只是说再等等。鲍信只得选择离开。
  当然,袁绍有资格反对董卓,和正式出面反对董卓是两回事。很多人也有资格,却选择了沉默,比如王允,比如曹操。
  而袁绍呢,其实是不得不反对董卓。为什么呢?因为少帝就是袁绍和何进拥立的。而此时何进已经死了,十常侍也死了,何太后没有了十常侍的支持也成了孤家寡人。正因为拥立少帝有功,袁绍才从司隶校尉,晋升成为中军校尉。他是最坚定也是唯一的一位和少帝有直接利益关联的官员。
  并且,虽然袁绍最后愤愤离去,好像损失了很多,却也因此成为袁氏家族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很多人一开始看袁绍,不过是把他当年纨绔子弟,倚仗父辈的荫庇罢了。可是面对董卓,朝廷众臣都选择了沉默,而袁绍公开反对,天下士人皆把袁绍看成是青年人的偶像,是正义的风向标。也正因为如此,明明是曹操首倡反董,可最后扛起诸侯联军大旗的却是袁绍。
  公开反对董卓,损失的只是小小的中军校尉一职,换来的确实诸侯联军盟主的显赫,也正因为有盟主的政治优势,袁绍才能在汉末一度成为拥有四州之地,势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可谓以小换大,袁绍的算盘是打的很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7月22日 07:14 , Processed in 0.0645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