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学者 裘沙及夫人王伟君 裘沙 1930年4月生,浙江嵊县崇仁镇人,原名裘伯浒。著名画家、学者。1951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记者、美术组组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中国萧军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纽西兰汉学会顾问。三次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57年,和结为伉俪的王伟君一起下放到山东莒南农村锻炼,创作了大量的速写。1973年开始研究鲁迅,与王伟君一起致力于表现鲁迅一生及其思想体系的系列美术创作。“文革”期间,他以全部的生命热情和智慧诠释着鲁迅作品的内心世界。 “《阿Q正传二百图》问世,已经八、九个年头了。当年创作的甘苦和激情,早被新的或更新的创作所替代而淡忘,现在回忆起来,拉拉杂杂,漫无头绪。但是有同志建议写出来,说是可以帮助人们对《阿Q正传》的理解,如能有这样的作用,那就不妨呐喊几声,姑且试一试吧。”——裘沙 “我们为什么要画阿Q,我和伟君画起后来被称为‘鲁迅之世界’的系列创作来,是1972年的事。当年的情况,我在不少地方说过,由于十年浩劫,身处逆境,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深深地折磨着我,迫使我不得不去追寻对严酷现实的新认识和能与之抗争的新力量。而唯一能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的,便是鲁迅的著作。 《阿Q正传》更是当年经常萦回我们心头的作品之一。红卫兵们的大破四旧和康生们的从中盗窃古砚古画,自然使我们联想起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革命勋业来。他们到静修庵去砸‘皇帝万岁万万岁’的一块龙牌,又给尼姑头上以很多的棍子和栗凿,而庵里却因此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造反派’不准‘保守派’革命,而‘保守派’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又去给一些人扣上什么帽子,不准他们革命。这和假洋鬼子只有自己去‘革命’,不准阿Q革命,而阿Q则不准小D革命又如出一辙。一场浩劫,使多少人都显出了阿Q相,无论是革命的,还是被革命的。 鲁迅先生曾经预言:『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我们深为鲁迅先生非凡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所震惊,深信今后中国一定会再有改革,然而这阿Q似的革命党却并不因文革的结束而寿终正寝,深怕他们还将在今后的改革中涌现,继续给中国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决心把《阿Q正传》这部杰作,形诸画面,以期引起更多的人们的疗治和警觉。这可以说是我们所以要画《阿Q正传》的最初动机了。”——裘沙 图文:大关、赵刚(连趣网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