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句斯大林。 自从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博古、王明倒台之后,斯大林便和中共渐行渐远。为了让中国拖住日军,避免德、日夹击苏联,斯大林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军援,并派空军入华作战。 战争结束前夕,百万苏军进占中国东北。撤军的条件是:苏联实际控制的蒙古宣告独立,苏联获得贯穿中国东北全境的中长铁路,并得到两个不冻军港——大连、旅顺。如果国民政府不答应,苏联则威胁将东北交给中共。 二战之后,美国扶持西欧,建立北约,对苏联控制的东欧形成压力,欧洲便成为冷战的重心。如果让欧洲的美军大量投入东北亚的战事,则苏联在欧洲的压力骤然减轻。而斯大林同意金的军事计划,也是为了维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比如在半岛建立军事基地,获得可以取代大连、旅顺的不冻军港。 仁川登陆之后,金一败涂地,斯大林指示他“与中国同志商量”,将中国拖入战争。中国出兵之后,斯大林又在空军援助的关键承诺上出尔反尔。他似乎并不着急。一旦志愿军没能挡住美韩军队的进攻、战火蔓延到中国,这样的话,强大的苏联陆军又获得一次进入中国东北的机会。在他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消耗美军的力量,斯大林何乐不为呢? 斯大林既可以和希特勒瓜分波兰、屠杀上万波兰军官,也可以和美英联手灭亡德国,随后又和美国抗衡,加剧冷战,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什么道义。 正因为斯大林这只无形的手对韩战影响巨大,所以斯大林一死,战争的轰鸣便逐渐停息。 夏季攻势的最后一战,主要是针对韩军,因为李承晚在战俘问题上碰到了中国的痛处。战俘问题也是谈判的关键,本来1951年下半年的谈判,已经在军事分界线上达成协议,但是战俘问题延长了两年的战争,又使无数的人死于战争,而包含有大量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志愿军180师的半数被俘,又加剧了战俘问题的复杂性。——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