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一字并肩王

转载:杂项文章系列

[复制链接]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2日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外国公主做小妾的晚清牛人是谁?对美国影响最大百人之一!

陈芳的一生很传奇。他曾经被两位世界级的大文豪写过,1909年,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他的《夏威夷故事》中讲述了华人富商陈芳的故事。时隔数年,马克·吐温又把陈芳记入了他的7篇报道之中,后来结集成《发自夏威夷的信札》发行。1964年美国百老汇上演了一出名为《13个女儿》的歌舞剧,讲述在一个庞大的华商富豪家庭,父亲是如何为自己13个华洋混血的女儿一一找到如意郎君的故事。因为情节独特生动,此剧直到1993年仍在百老汇上演,而这出歌舞剧的主人公就是陈芳。美国建国200周年评选百位对美国最有影响的外籍人士,陈芳赫然名列其中。

陈芳的皇室之恋则更为传奇,他纳夏威夷王室公主朱丽亚为妾,在那个华侨被称为“猪猡”的年代,为当时社会地位极低的海外华人争足了面子。

陈芳,字国芬,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人,生于1825年,卒于190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陈芳离家到香港、澳门等地学习经商,1849年,24岁的陈芳随叔父到檀香山经商,从商店学徒开始,后自立门户,经营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当时,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由于战争,南方切断了北方蔗糖的供应,糖价暴涨。夏威夷土地非常适合种甘蔗。陈芳目光敏锐,抓住机遇,将大量蔗糖倾销到北方,获利丰厚,成为华侨第一位百万富翁,名扬夏威夷,被誉为“糖业巨子”、“商界王子”。

在夏威夷华人商会中,陈芳是唯一既中过秀才又懂英文的儒商,所以,大家都推举他做商会会长。陈芳认识到华人必须争取政治地位的改善,才能摆脱当时三等公民的不利地位。1856年,当时的夏威夷国王举办婚礼大典,陈芳出巨资为国王举办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豪华舞会,因此一步踏入上流社会。接下来陈芳又与夏威夷皇室公主朱丽亚相爱,并在檀香山风景最优美的土地建了当时最豪华的中西合璧式别墅与公主双宿双飞(由于陈芳已经有结发妻子李杏,所以公主的身份只能是妾)。他又凭借雄厚财力助公主的义兄卡瓦卡努登上国王宝座,自己也以皇亲国戚的身份成为枢密院(立法院)议员。

不仅如此,陈芳还资助国王出访中国,拜会李鸿章。1880年,陈芳被大清光绪皇帝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夏威夷商董,1881年在陈芳的努力下,中夏建立外交关系,陈芳被命为领事,官及二品。由于他的地位提高,夏威夷华人也从此享受领事保护权。作为著名的华侨领袖,陈芳还促使夏威夷王国通过了多项保障华人权益的法案。1886年,老家发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离失所,陈芳捐赠白银3000两寄回救济灾民。

1890年,整个北美大陆的反华浪潮传到檀香山,65岁的陈芳深感夏威夷已不再是华人的天堂,他决定激流勇退,返回家乡。这一年,陈芳携巨资回到梅溪老家定居,兴办公益事业,扶助乡民。

在家乡,陈芳率领村民开凿了7.2公里的水渠。为了让村民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和儿子修了一条10公里长直通拱北关闸的石路。由于陈芳及其父母乐善好施,光绪皇帝特意在其院子外面赐建了四座牌坊以示表彰,这就是著名的“梅溪牌坊”。文革中,其中一座被人损毁,剩下的三座被村民自发地保护起来。

陈芳的次子陈席儒曾资助孙中山革命,后来成为孙中山任命的广东省省长。而他的孙子陈永安则在故乡做了两任地方官。他的曾孙泰勒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13个女儿》就出自其手(作者 刘文)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2日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唐落幕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妓女的影子

安史之乱后,盛唐逐渐走向没落。到了唐德宗李适时,明显是一副烂牌。唐德宗继位后,坚持信任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很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是到后期,文官武将失节,宦官却很忠心,于是,后期的唐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也放弃了自己多年的节俭风格,增收苛捐杂税,民怨越积越多。

当然,最终的质变绝对是由最初的量变形成的。唐德宗固然有错,手下的文官武将们未尝没有过错。他手下的张延赏和李晟就是一对。

公元785年,唐德宗准备封大臣张延赏为宰相。然而在拜相诏令即将下发之时,“天下第一名将”李晟跳出来反对,言辞激烈,德宗只得作罢。

为什么李晟要反对张延赏拜相?其实原因让人觉得好笑,原来是因为一个营妓。关于这妓女的任何资料都没有,只知道她叫高洪,是成都军营里的一名妓女。六年前,张延赏还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候,吐蕃和南诏联合进犯西川。当时的节度使李晟受朝廷委派赶来西川。起初,二人相得,关系不错。但是事情就来了,李晟看上了原本属于张大人的一个营妓!李晟是个军人,图的就是一痛快,他把高洪带在身边,至于是不是他的这种事情,不会放在心。而张大人心里不爽,这女人也许我不要,但我的人,怎么能随便就让你带来带去,脸往哪搁?最后高洪被张大人给要了回来,从此,二人就再也不能和平共处了。

唐德宗知道他们的事情,他找了个机会撮合。一次宴会,德宗拿出一段非常名贵的绸缎,让二人分别系上,以表示和解。于是二人都照办了。李晟意犹未尽,拍拍胸脯大嚷:“为表示诚意,我愿和张大人结为亲家。”皇帝一听非常高兴!可是张延赏却断然拒绝!

当然,张延赏最后还是成了宰相。而李晟呢,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李晟不断获胜。打出了威名,也打出了皇帝的疑心。

张延赏的谗言越来越多,李晟的虚衔越来越高,实权越来越少。

将相不和、君猜臣忌,对于敌人来说,这是再好不过。吐蕃遂派遣使者向德宗请和,李晟坚决反对,理由是凭他几十年的经验,深知“戎狄无信,不可许”。宰相张延赏则抱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信条,极力驳斥李晟的意见,主张和谈。德宗对吐蕃抱有好感,也不知道这好感怎么来的,难道还是在文成公主那会儿攒下的?

双方相见,歃血盟誓,然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载歌载舞,吐蕃突然翻脸,抓的抓、杀的杀,唐军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血流成河。大喜变成大悲,这下子主和派张延赏生怕板子打在自己屁股上,惧惭羞一起来,不久就一命归西。

李晟等战将拼命血战,但是无奈江河日下,折损太过,大唐始终没缓过来。最后也无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作为后人,也许会用红颜祸水来形容高洪,也可以指责李晟,或者唾骂张延赏,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坏人之所以坏,都是因为各种不得已。只是说,他们都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错误地遇见了一个不该遇见的人而已。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2日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皇帝们干的傻事,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第一件傻事:高纬打仗

高纬在位时期,北周和北齐激战争夺华北。双方主力在交界的平阳厮杀得难分难解。这是决定王朝命运的战役。不过,高纬才不管这些,他最宠爱冯淑妃,恨不得时时刻刻和她腻在一起。平阳城失陷的时候,他正在郊外和爱妃打猎。面对雪片一样飞来的告急文书,高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再围猎一圈,就去处理军务!

几个月后,高纬带着十万大军去收复平阳。齐军日夜不停地猛攻平阳城,又扔石头又挖地道,好不容易攻塌了一段城墙。齐军官兵欢呼起来,就要向缺口冲去。“停!”胜利在望之时,高纬突然下令停止攻城。因为如此有意义的、如此壮观的场景,怎么能不和爱妃一起经历呢?

在后方,冯淑妃涂脂抹粉、轻移銮驾,赶到前线一看:守城的敌人早已经用木板、沙石把城墙缺口堵上了。爱妃非但没有看到胜利场景,在场的齐军官兵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维修城墙,却不能动弹,都认为高纬严重不靠谱。于是,齐军士气涣散,在平阳战役中惨败。北齐王朝也很快寿终正寝了。

第二件傻事:萧衍筑坝

梁武帝萧衍信佛,不喜欢杀生,可又不得不和北方打仗。那怎么办?萧衍就希望以最少的鲜血来换取最大的胜利。有人就向萧衍献策,说淮河下游的浮山地势很适合修筑大坝,可以筑坝抬高淮河水位,水灌北魏的军事重镇寿阳。萧衍欣然采纳,决定拦淮修筑“浮山堰”。

梁朝从江淮等地大肆征发民工,每4户出一人参加工程。此段淮河泥土松软,堵塞河道很不容易,砂石填下去就被水流冲走了。官府就用铁器堵塞河道,从后方征用了上千万斤的铁器,效果也不理想;又想到伐树做木笼,装上石头填埋河道,为此几乎砍光了淮南的树木。施工环境恶劣,监工催促又急,民工们不断因为劳累、饥饿、疾病而死。

两年后,浮山堰终于建成。堰坝总长九里,高二十丈(三十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大坝。大坝抬高了上游水位,形成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人工湖,相当壮观。

北魏重镇寿阳眼看就要被淹没了。萧衍太高兴了。不过,他忘了一个基本问题:大坝怎么泄洪?奔腾的淮河不断来水,大坝上游一片汪洋,水面不断扩大,水位持续上涨,很快就和坝顶相平了。浮山堰出现险情,日益严重。萧衍想泄洪,都不来及了!

四个月以后,史上最大大坝——浮山堰轰然坍塌。此段淮河及其下游的城镇、村落几乎无一幸免,全部被淹,数以十万计的百姓被奔腾的洪水冲入大海,酿成了人间悲剧。

而北魏军队,只是在洪水水位最高时,乘船到附近的八公山上躲避,等坝垮后整整齐齐地回到了寿阳,一根汗毛都没伤着。

第三件傻事:雍正出书

雍正皇帝出的这本书,叫做《大义觉迷录》。起因是湖南书生曾静,宣扬满族统治者是蛮夷,说雍正坏话,还指挥学生张熙去策动汉族总督岳钟琪继承祖先岳飞的“优秀品质”,起兵造反,驱逐蛮夷。岳钟琪被吓坏了,赶紧把曾静、张熙卖给雍正表忠心。这是个谋反的大案,雍正审定后,把自己论述此案的十道上谕、审讯词、曾张师徒二人的口供,以及曾静服软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写的“忏悔录”兼“马屁经”《归仁说》合编成书,就是《大义觉迷录》。

这本书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主要是两大块内容,第一是论证清朝统治的合法性;第二是论证雍正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曾静不是散布雍正的坏话吗?雍正觉得有必要来论证:“朕到底是不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皇帝?”雍正一一驳斥了上述十项指控。他说:“朕性本最慈,不但不肯妄罚一人,即步履之间,草木蝼蚁,亦不肯践踏伤损。”“朕常自谓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诸如此类等等,一反一正,配合起来看,内容相当劲爆。

雍正不仅公开出版这书,还下圣旨,要求各级官府、各级官吏人手一册,组织学习,认真体会。曾静、张熙被放了出去,当做反面教材到全国各地巡讲,说自己都散布了雍正的哪些“谣言”,再说雍正是多么圣明、多么慈祥的圣主明君,怎么会是谣传中的昏君呢!(张程)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2日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上那些变态的忠臣,其实真的很可怕


越王勾践在吴国服刑期间,忍辱含垢地做吴王夫差的贴身私奴,表现出十二万分的臣服。吴国君臣长期受其麻痹,早已放松警惕。一次夫差抱病不起,长卧病榻,勾践来探访夫差。勾践说,我有一项本领,可以通过尝尝大王的粪便,来鉴定大王的病预后怎样。说完,也不等夫差同意,起身就掀开夫差床边的马桶盖,大口大口地咀嚼夫差的粪便,随后面不改色满嘴喷粪的说:恭喜大王,您的病马上就要痊愈了,没什么事的!以后,当然如勾践所言,夫差按时康复!

夫差对越王的举动大为感动!这,这,这是连太子都难以做到的忠孝之举啊!只有一个伍子胥,看得清澈:越王勾践,非常人也,必须剪除!夫差不听,放虎归山,遗留祸患,直至亡国。

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是齐桓公的宠臣。三人为了服侍齐桓公,易牙烹其子做成美食孝敬君王;开方放弃做太子而专心做君王私奴;竖刁自宫以事君王;这三种变态的举动深得耄耋老君王的感动:他们爱我胜过爱己,这,哪里去找这样的忠臣啊!管仲可是看不上眼这三个丑类,一直忠告齐桓公要远离这三个小人,桓公不听,最终,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是死在这三个“忠臣”的折磨之中的。

汉文帝是一代明主,但他也豢养着一个忠臣:邓通。这位忠臣的专职是经常替汉文帝吸疮舔痔,汉文帝身上经常发脓疮,肛门经常发痔疮,邓通“忠”啊,他可以面不改色用口为汉文帝吸脓水、舔痔疮。汉文帝一次正和太子刘启说着话,邓通趴着汉文帝的小腿边在吸脓疮,文帝居然突发奇想,想检验忠孝度,对太子说,你是我儿子,你能为我这样做吗?刘启厌恶感油然而生,立刻离开了现场,到僻静处呕吐得死去活来。以后,刘启成了汉景帝,他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实事,还必须记一件重要的实事:将邓通这个变态忠臣问斩。

战国法家吴起,为了成功,杀妻求将,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爱兵如子,用口亲自替士兵吸脓疮,这又是一个变态的妖人,这个人在当时的圈子里也是遭人讨厌的。因此他的主子死后,后主子也不喜欢这种“忠”得变态的鹰犬。立刻问斩。

叶公有一次告诉孔子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我们下乡,有一个老贼,偷了邻居的一只羊,他正直的儿子大义灭亲,向官府告发了这个做贼的父亲。正直的人绝不认贼作父!孔子听了这个故事大不以为然,居然说,要是我,就不告发,即使官府来问,我也为父亲隐瞒,我可没有大义灭亲的勇气。这才叫正直!叶公没有料到孔夫子会不认可“大义灭亲”。孔夫子的说法对吗?很对!这是一种不变态,正常人的人之常情。孔夫子之所以是圣人,就首先是一个正常的人!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做事,有人性底线,这个人性底线就是人之常情。当然,本文只是从某个方面看,或许有失偏颇,还请海涵(何足道)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2日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皇帝反贪的三大绝招,终于促成雍正一朝无贪官景象


雍正的前任圣祖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严峻的形势下,不管是为公还是为私,清理积欠、诛杀贪官,都是势在必行。雍正别无选择。

雍正在位时诛杀贪官不计其数。但他的反腐措施并不仅此,除惩治诛杀贪官以外,雍正还有三项更为彻底的措施:

一、绝不放过贪官的涉案的亲戚和子孙。二、让贪官"死而不已"。三、杀贪官给官看。

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指出,这些家伙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牺牲性命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因为依照人之常情,杀人不过头点地。人一死,再大的事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这一套,他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有侥幸心理。

雍正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上下其手,内外勾结",致使山西库银亏空四百多万两;恩科主考官张廷璐泄漏考题、收受贿赂,营私舞弊,罪大恶极。雍正原本是要把诺敏"腰斩"、把张廷璐"凌迟",经大臣谏劝,改为诺敏"赐死"、张廷璐"腰斩"。

雍正下令:"传旨给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让那里四品以上的官吏,在诺敏、张廷璐行刑时,不论是否沾亲带故,也不论是不是门生好友,统统都到西市去‘观刑'。让所有的人都去给这两个墨吏送行,大有好处!"---- 这就是杀贪官给官看。

对此,雍正还有一番高论:"杀贪官不能只叫老百姓看。要叫当官的去看,一人也不许不去,朕就是要让他们好好看看,看得心惊肉跳,看得筋骨酥软,看得魂消魄丧,看得梦魂不安!这样,以后他们的黑眼珠盯着白银子时,就会有所惊觉,就得掂量掂量,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就得想法给自己留条后路!朕告诉你们,这些当官的,都自称是孔子和孟子的门徒,让他们见一见这血淋淋的场面,比他们关在房子里去读一百部《论语》、《孟子》还管用得多呢!"

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理腐败的肯定。(选自《论史》,作者 佚名)

7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注册时间
2010年8月8日
在线时间
5450 小时
精华
0

宝贝展示2我最爱的七八十年代连环画

QQ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误国,奸臣当道,她成了明史中唯一下落不明的皇后


说起张皇后,历史上也许数得出不少人来,但说起她的丈夫,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大名人——木匠皇帝。明朝贤后多,她也是一个。只是人们虽然猜中了她人生的开头,却猜不出她的结局。

她的封后之路挺顺。万历三十四年,张嫣出生于河南祥符县,她的父亲名叫张国纪,多正的名字啊。小时候的张嫣很安静,标准的淑女,七岁时就已经懂得做家务,啥都会。这史书写的话,咋这么让人心里犯酸呢?张嫣会做女红,也读书,十三四岁,又长得举世无双,她妈去世后,就代行母职,照顾弟弟妹妹,简直就是没有任何缺点的一代女神。

她十五岁那年,也就是天启元年二月,她参加海选,一举夺魁,成为大明熹宗正牌皇后。

按说这样的大美女,又是全能,性子又好,进入皇宫当主子,应该是人见人爱才象话。但是张嫣就是因为太正气了,在宫里她过得很不顺。熹宗朝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能人”,一个是权宦魏忠贤,另一个则是熹宗的奶妈奉圣夫人客氏,这两人不但在前朝兴风作浪,而且把后宫也搅得不得安宁。在他们眼里,张皇后就是个绊脚石,如果是一般的嫔妃也好办,随便找个理由就给打发掉,但是张嫣是皇后,而且小心谨慎。因此只有走长久诽谤的路线,两人联手在熹宗面前说她的坏话,在后宫大肆造谣,说张嫣只是张国纪的养女,来路不明。我们现在看来是无伤大雅,但在那时候可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儿了。不过好在不久张皇后就怀孕了,天子龙种,是大事。可是客氏也敢搞鬼,暗中下药,让她生下了死胎,更可悲的是,张氏因此一生无法生育。

虽然皇后时常劝熹宗远离小人亲近贤人,并且还手握《赵高传》暗示熹宗,只是没有什么效果。换言之,熹宗似乎不喜欢这个皇后啊?

相对于魏忠贤,似乎熹宗更偏心一些。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张国纪和其朋党干的,他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皇后的地位。同时希望能将张氏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魏良卿之女成为皇后。当魏忠贤在大杀东林党臣时,朝中开始有几位大臣察觉到魏忠贤的心意,因而纷纷上奏弹劾张国纪等人。大学士李国普调解道:“皇帝和皇后,相当于一国的父母。怎能煽动父亲去陷害母亲呢?”张国纪才得保命,被免官放归故乡。无罪而被贬,捕风捉影式的诬告竟然也因此起了作用,熹宗朝如此,可作一叹。这个每天只知道做木匠活,把所有大事都交给大太监魏忠贤打理,最后吃“仙丹”暴亡,临终时嘱咐他弟即朱由检说道:魏忠贤乃世之奇才,可委以重任……

新朝新气象,张氏的尊号也变成“懿安皇后”。

作了老朱家一辈子皇后,在史书上却找不出她明确的最后的结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

明思宗命自己的周皇后自缢,又挥剑砍伤了袁贵妃、砍断了十五岁的长女长平公主之左臂、刺死年仅六岁的么女昭仁公主。

再派太监去传口谕要皇嫂懿安皇后和李太妃也自缢。最后明思宗登上煤山自缢而亡。

李自成进入皇宫,懿安皇后从此再无下落。《明史》中记载,张嫣在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有人说张皇后自缢未死,被李自成的部将李岩所获。李岩知是张皇后,想送她回太康伯家。结果,她再次自缢身死。也有人说,崇祯帝派人劝懿安后自缢,“仓促不得达”。懿安后青衣蒙头,徒步入朱纯臣家,然后自杀而死。文献记载不同,谁也不知真相,真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吕后戚姬都斗不过她,她靠什么成为最后的赢家?

薄夫人只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侍妾而已,因为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刘恒,遂升为夫人。虽然成了夫人,但并不受宠,不敢与戚夫人比,连吕后也拼不过。

薄氏本秦末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其父与原魏王宗室女子魏妪私通生了她,父亲死后,她便随母亲魏妪住进了魏王宫。宫中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相士许负,见年幼貌美的薄氏具有雍容大度的神态,一时惊为天人,预言其有生天子的好命。魏王名豹,闻听此言,以为能应在自己身上,遂暗中注意薄氏,不使操劳,处处予以保护,有预留为后妃的意思。薄氏尚不觉察,每日里常在宫内四下走动,得以披阅宫中所藏典籍,尤喜《易经》及黄、老、庄诸子之书。闲暇之余,亦向宫女学习纺线织布,她摇起纺车来,心无旁骛,气定神闲,左右配合默契,纺出的线又细又匀。宫女赞不绝口,自己亦从中若有所悟。

魏豹本是战国时代魏国一贵族,其兄魏咎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被立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魏豹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攻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后来楚汉相争,局势未明,魏豹先投靠在刘邦旗下,后又感觉西楚霸王项羽强势,想依靠项羽击垮刘邦,然后趁机干掉项羽,以成就自己事业,去应许负预言。但刘邦派名将韩信击之,大破魏豹,尽俘魏王及其宫室。薄氏也在其中。俘获后,薄氏被分配到织室为奴。一日,刘邦闲逛到织室,见薄氏安然端坐,右臂轻摇,左手轻轻牵引,不徐不疾,银线随手而出,甚是有趣。且肌肤美艳,应对得体,遂收为侍妾。薄氏从此改称薄姬。薄姬母女从此不再为奴,心中自然高兴,但是一等就是一年多,刘邦也没有临幸于她。

一日,刘邦与管夫人和赵子在宫中取乐。管、赵本是与薄氏同时被虏入宫的,曾有“苟富贵,勿相忘”之约。此时二人便有意提醒薄姬的存在,说出当年三个曾如何盟誓之事。她们一是为报姐妹情,二是为结党以对付戚姬专宠。刘邦被二人提醒,也感觉对不起薄姬,于是忙将薄姬如来共枕。薄姬经过一年多的冷遇,对刘邦也没有过多的热情,只是勉强承欢。刘邦见美人不冷不热,甚觉无趣,春风一度,便各走各路。刘邦转过身早将薄姬忘到九宵云外去了。谁知经此一晚,薄姬竟暗结珠胎,十个月后,生下刘恒。母以子贵,薄氏遂升为夫人。薄氏自有身孕后,喜悲不现,淡然处之。每日仍旧读书,纺线而已。及生子之后,对诸多无子姬妃仍彬彬有礼,从不以子恃宠。对宫女侍从等,和蔼有加。每日里忙于抚育幼子,传授课业礼仪,从不过问朝政宫闱之事。后宫上下,也没人与薄氏为敌。吕后刚开始对薄氏防范有加,怕出现第二个戚夫人。到了后来,也放下心来,不再注意。相比之下,薄氏较之处处患得患失的其她诸姬,倒是自由幸福了许多。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春,刘邦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薄氏遂为代王太后。都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南)。薄氏遂带幼子离开京城长安。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崩。九月,诸吕欲为乱,想抢夺刘氏江山,诸大臣共诛之,十月,诸大臣欲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刘恒自幼受母亲薄太后的教育,已懂得趋利避害。经过与左右郎中令张亮等人商议,最终采纳了中尉宋昌进的意见,认同诸大臣是诚心相迎的看法。卜卦也得“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的吉兆。再向母亲薄太后请示,薄太后已经过惯了平静的生活,本不想再卷入政治斗争之争,但是为了儿子的最大幸福,为了刘氏江山,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回去即位为帝。为更加谨慎,又先后派薄昭、宋昌前去打探。回报均称众人皆是诚心拥戴代王刘恒为帝,并且拿到了天子玺符,这才放心大胆回京都长安去当皇帝。

元元前179年,刘恒继帝位,史称孝文帝。

公元前157年,六月,刘恒驾崩于长安未央宫,其子刘启即位为帝,史称孝景帝,薄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孝文孝景二朝,无不对薄氏敬爱有加。薄氏在幸福和谐的氛围中得以颐养天年。

公元前155年,薄氏病逝,因不是正嫡,未能与刘邦合葬,而是建南陵,葬于爱子刘恒墓侧。

薄氏一生淡泊名利,低调处世。相比于吕后这样的女强人,相比于能得专宠的戚夫人,薄氏则是不显山不露水,平淡到能让人忽视的地步。然而就在这种平淡中,她得到了诸大臣的尊敬,享受了后宫诸妃难以享受的天伦之乐。戚姬为给儿子争利,结果母子双双惨死。吕后为给儿子争利,最后母子严重失和,儿子以自残方式早早结束自己的性命。薄氏无心为子求名,求利,结果母子皆大欢喜。薄氏从纺线中得到启示:“不徐不疾,始终如一”,最后赢得了绵长福运。从这个角度讲,薄氏才是刘邦众多女人当中最成功的一个!

也因为她的这种处世哲学及教育方法,让其子刘恒、其孙刘启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华盛世——文景之治!(易界神刀)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姨太太想穿红裙子?做梦,儿子当了大官也不行!


裙子是当今许多女子极其钟爱的服装,就裙子的功用来说,古代的裙子和现在的裙子有不小的差别。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

古人对于女子的下体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并强调女子以裙子遮掩下体,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轻薄和无耻。

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女子,只要结婚成家,就要经常规规矩矩地穿着整齐的裙子,即使在家里也要如此。如果客人来访,遇到主妇没有穿裙子,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和失礼,传扬出去会遭到耻笑和白眼。

女子在家里一般都穿黑颜色的裙子,其样式以褶裥裙为多。当时,对于裙幅的数量也很有讲究,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月华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裙子,仿佛月华一般动人心弦,而且高雅鲜丽,深受当时女子的青睐。

到了清末,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不能随意穿红裙子。民国时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一文中说:

“红裙子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若是一个孀妇,不许穿红裙,而且永远不许穿红裙的。如果应穿礼服的时候,青年少妇可以改穿别种颜色的裙子,浅碧淡青,各随所好,但总觉得不快于心;

老年人已是儿孙绕膝了,可以改穿黄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终不能穿红裙;还有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不许穿红裙,即使是她的儿子已是科甲发达做了大官,不许穿就是不许穿。”

当时,为了女子能否穿红裙子,出现了无数嫡庶之争的家庭纠纷。后来,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化人提倡妇女解放,女子们不再裹脚,旗袍也迅速流行开来,女子们穿裙子也有了选择的自由。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上最神秘的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神秘莫测,不为世人知晓


大多数帝王在即位后便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墓,以后逐年增修,所以,皇帝在位时间越长,陵墓的规模就越大,如秦陵。然而,有一个现象很奇怪,在后人发现的众多帝王的陵墓中,唯独没有元朝皇帝们的陵墓。那座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埋葬的也不是一代天骄的真正遗骸。那陵园后殿的灵包中,安放的只不过是成吉思汗用过的马鞭,是一个象征性的灵柩。他的陵墓究竟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迷。

元朝以前的宋代盗墓现象十分严重,元朝统治者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者抛尸荒野,所以有关皇陵的事情统统不予写进记录,为的是不会为外界了解皇陵的任何信息。

有资料曾经这样记载:元朝时期帝王的墓葬制度与其他朝代不同。他们吸取了过去帝王们那种“穷天下之力以崇山坟,倾天下之财以充藏椁,尽后宫之女以殉埋葬”,以及其后“几经变乱,多遭发掘,形体暴露,甚至坟土未干,其坟墓已空”的教训,采取了极其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后人难以发现而免遭发掘暴尸之痛。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据《草木子》一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既不用棺椁,也不用殉葬品,而只是把圆木一分为二,从中劈开,“凿空其中,类人体大小合为棺”,然后“置遗体其中”,接着“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最后送到陵园之地。

“元诸帝均葬于漠北起辇谷”,《元史》中不仅记载了元世组(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定宗(贵由)葬在起辇谷,而且还明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吧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文宗图帖睦尔等都葬在起辇谷。后人考证,这个专葬帝王的起辇谷,位于现在的蒙古国境内,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之间的肯特山,他们在这里挖坑埋人。在挖坑时,先将泥土成块取出,编号依序放置一旁,待把棺椁放进去以后,再把取出的泥土依序放回原位,将挖出剩余的新土运到远处扔掉,这便算安葬完备。随后派一支嫡系部队封锁这一地区,禁止任何人入内。待次年长满野草,与其它地方没有任何区别,看不出一丝痕迹后才解除封锁。至于说的这个谷,具体在哪,谁也没有权威说法。

如此这般神神秘秘地就把人埋了,虽然免去了被人发掘的可能,但后人祭祀时是怎么找到的呢?原来他们在下葬时做了手脚。就在下葬的同时,将一头吃奶的小骆驼杀死殉葬,如果有后人来此祭祀时,就让殉葬小骆驼的母亲引导前往。当母骆驼发现自己孩子的殉葬地后,便开始悲鸣,此处就是陵墓所在。

久而久之,也许是母驼死了的缘故吧,祭祀中断。在茫茫的原野上,连他们的后人也无法辨别陵墓的位置了,其他人就更难找到。由此来看,元朝的帝王并不是没有陵墓,只是隐蔽的好罢了。

波斯史学家支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挑选40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说明但是殉葬品中,不光有人,还有饰品、马匹。在盗墓贼眼中,人马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是饰品,珠宝,但是连墓葬都不知道在哪,怎么去挖?想想成堆的金山银山,却完全得不到,这不要人命吗?(婉如清扬 清风夜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7月21日 21:29 , Processed in 0.0687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