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一字并肩王

转载:品读三国系列(大部分是叶之秋先生所著“品三国”)

[复制链接]

109

主题

7449

回帖

5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注册时间
2011年6月17日
在线时间
16042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1月31日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120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注册时间
2015年7月17日
在线时间
11984 小时
精华
1
发表于 2017年1月31日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日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08、谁是三国第一大忽悠?六步说反吕布,杀死义父丁原!


  导言:演义第三回回目叫《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仿佛李肃是用金银财宝说动吕布的,其实不然。
  当丁原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董卓,董卓很恼火,想要杀掉丁原,有惧怕吕布神勇。此时,虎贲中郎将李肃走上前台说:吕布此人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只要自己出马,一定可以说服他来归降。
  李肃和吕布是少年同窗,虽然说有年头不见了,当三岁看到老,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从之后吕布果然投降来看,李肃是很了解吕布的。不过就算是一个人了解吕布,也未必就能说服吕布。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仰仗赤兔马的诱惑,但更主要的还是李肃的三寸不烂之舌。

  李肃首先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李肃想董卓请求借赤兔马一用,又准备了一些金银珠宝。但凡文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重名,一种重利;但凡武将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看重宝剑名马,一种看重金银财宝。名声什么的,对于大多数武将来说,都是虚头八脑不值一提的东西。李肃有名马珠宝在手,不愁吕布不降。
  李肃正式登场,前去拜访吕布。李肃没带一兵一卒,孤身前往。此时吕布和董卓两军对立,吕布派兵丁来往巡查,小心警戒,人多了反而让人疑心。
  李肃第一步,向吕布手下表明身份,有故人来访。
  其实,李肃和吕布关系究竟如何呢?我看很一般。李肃此人能屈身从贼,可见不是什么有操守的人,追随董卓也就是为了高官厚禄。而吕布呢,此前一直不甚得志,也就是丁原一卫士头。董卓进京也有段日子了,而李肃和吕布竟然还是初次相见。猜想吕布此时心中肯定疑惑:这李肃本是董卓老贼的人,为何今日来寻我?不过,凭我手中方天画戟,见见他又如何?李肃本文人,又兼故友,虽然关系平平,但见见面也无不可。这样,李肃就有了进一步发挥的机会。
  第二步,表明身份,直接献马。
  两人寒暄也并非闲笔。看李肃问吕布:“贤弟别来无恙!”李肃是知道吕布的近况的,故只是随口一问,问问身体如何,打个哈哈。吕布就不同了,第一时间打听李肃的官职,李肃当即表示,我现居虎贲中郎将之职。其实李肃应该是很为自己这个官职而骄傲的,同学之间,比比官职,然后获得小小的优越感,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李肃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因吕布还有戒心,再深入吕布就有些难堪了。李肃直接转入献马的环节。“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献马强调两点,其一,马好,速度快,技能高;其二,吕布神勇,名马自然当配英雄!
  吕布一听就上钩了,立刻叫人拉马来看。而吕布本是小人,当然以己度人。李肃送马,当然自己也应有所回报。
  第三步,李肃退一步,说自己不忘报。
  若此时李肃提及杀丁原之事,吕布定然疑心。此时表明自己只谈友情,不求回报,让吕布非常开心。本来还担心李肃带了重礼,会有让自己难堪的附加条件呢?于是吕布大喜,摆下酒宴和李肃痛饮起来。吕布是真高兴,李肃是真劝酒,自然是吕布喝的多,不知不觉,吕布就有些样子。一旦酒意上来,就算是两个陌生的男人也会开始称兄道弟,再不设防,何况两人本来就是同学,吕布又觉得李肃本无所求。李肃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于是开口提出自己的要求。
  第四步,李肃故意提及吕布令尊,慨叹吕布未遇明主。
  李肃说,虽然我和老弟很少相会,和令尊却经常喝酒呢。吕布当然说,李兄你醉了,我的父亲死了十多年了。李肃哈哈大笑,说,不是啊,我说的是丁原丁刺史啊。吕布登时脸红,说,我在丁建阳门下,也确实出于无奈。
  在古代,认他人做义父,本就有背祖忘宗之嫌,何况丁建阳对吕布,非亲非故,只是丁原是荆州刺史,吕布投身门下,渴望能够出人头地而已。若是陌生人,吕布自然不会脸红。可是面对李肃,这个少年时期的好友,自己家里什么情况李肃怎么会不清楚?吕布一下子就仿佛没穿衣服站在李肃面前一样,当然会难为情。
  李肃语言却丝毫没有嘲笑吕布的意思,反而大赞吕布武艺盖世,四海闻名,若是想求得富贵,实在是如同他囊取物一般容易。吕布一听心动。自己屈身丁原门下,不就是想借助丁原的权势吗?
  第五步,李肃盛赞董卓英雄,终将成就大业。
  董卓的霸道和权势,吕布是深有体会的。虽然说丁原是荆州刺史,但是面对董卓,依然是绝对的弱势。若非当日有自己在场,丁原早已命丧朝堂。而在京城外董卓有二十万大军,真要灭丁原,就像捏是一只蚂蚁一样简单。至于说董卓“敬贤礼士,赏罚分明”,在吕布看来,自己就是贤,董卓要是重用自己那就是敬贤,要是厚赏自己,那就是赏罚分明。更加上李肃说董卓“终成大业”,那就是讲董卓有争夺天下的大志,自己若是追随董卓,官职当然更大,搞不好自己也可以当个皇帝试试。
  于是吕布表示,我也想跟随董公,可惜没人引荐啊。李肃一听笑了,斥退左右之后,就把自己是董卓密使的身份告诉吕布。同时摆上金银财宝,一样一样成列在吕布的面前。董卓当时是给了李肃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此时,据算是李肃只给吕布黄金一百两,明珠十颗,玉带一条,吕布也会心花怒放了。
  第六步,暗示吕布杀丁原,为进身之礼。
  此时,吕布已经沉醉在追随董卓之后的幸福生活中。李肃重新提起自己的官职,就算是自己这样没什么才华的人,都可以当虎贲中郎将,要是你去的话不知道会当什么大官呢!李肃又给吕布画了一个大大的饼。吕布自然感激,自己白得了千里马,得了这么多金银珠宝,总要做点什么才好。
  李肃说,要想立功也很简单,只是怕你不肯做。为什么不肯做,因为杀丁原会招来弑父的骂名。吕布当然听懂了,吕布也不是没有犹豫。他考虑了很久,最终官位和权力的诱惑最终战胜了道义。吕布说,我想杀掉丁原,然后率领军队归顺董卓,你看如何?李肃一听大喜,又担心吕布事后反悔,就催促吕布及早动手。
  在当天晚上,吕布就一刀把丁原的人头割下,。割下之后,吕布在营中大叫:丁原不仁义,我已经杀了他。愿意追随我的就留在这里,不愿意的各自离开!吕布本以为自己可以一呼百应,没想到士兵走散了大半。
  第二天,吕布带着丁原的人头,正式拜在董卓的门下。
  纵观李肃此人,劝说吕布,准备充分,以名马动其志,以珠宝惑其心;以退为进打消吕布戒心,以董卓大业引诱吕布卖命;用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吕布归降,不费一兵一卒杀掉了董卓大敌,足称三国第一大忽悠!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日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09、谁才是杀死董卓第一人?铁嘴堪比十万兵,轻松割取国贼头

      导言:董卓之死,是大势所趋,众人合计。前有王允连环计挑拨董卓吕布关系,后有吕布往董卓咽喉刺上致命一戟,而将事事小心,时时防备的董卓,引诱出重兵把守的郿坞,并亲手割下董卓头颅的人,则是李肃。

      李肃此人,嘴巴忒厉害了。当初就是他哄劝得吕布杀死丁原,投靠董卓。可惜董卓重用吕布,却忘记了当初的掘井人,李肃依然是原地踏步,当他的虎贲中郎将。李肃此人,并非什么君子,当初主动请缨,就是希望能谋得董卓信任,进而高官厚禄,享受荣华,董卓如此,让李肃心中颇为怨恨。于是当吕布邀请李肃,希望李肃协同杀死董卓时,李肃立刻表示,早就想杀死董卓了,只是没有遇上志同道合的人啊。
      做一个说客,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了解人心,了解对方心中最隐秘的需求,然后借力打力,达成自己的目的。李肃当初劝说吕布,就是抓住吕布看重名利,爱惜宝马,于是以功名动其心,以名马坚其志,吕布当晚就主动杀死丁原。
      董卓和吕布不同。此时的董卓击退了关东联军,威势更胜往昔,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可以和董卓抗衡。董卓仿效姜子牙,逼迫献帝称其为“尚父”,进出朝廷用天子的仪仗,大肆加封自己的亲疏心腹担任各种要职,董卓一门,不分老幼,全部都被封为侯,而京城禁军,更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司空张温有勾结袁术的嫌疑,董卓立刻将张温诛杀,百官心惊肉跳,却又无可奈何。然后在长安城二百五十里的地方,修建郿坞,城郭坚固,一如长安。郿坞里有二十年的存粮,有少年美女八百名供自己享乐,金银财宝更是数不胜数。
      世人所追求的名利、权势、富贵、美女等等,董卓都已经拥有,貌似董卓已经什么也不缺了。可是要杀死董卓,就必须将董卓从重兵把守的郿坞中引诱出来,牵引到王允、吕布的势力范围中。
      李肃了解董卓,董卓权倾天下不假,可心中一直渴望再前进一步,由权臣而帝王,是董卓长期的愿望。利用董卓的称帝之心,就可以引诱董卓,但要董卓完全信任自己,跟随自己离开郿坞,走进埋伏圈,依旧是一件很费脑子的事。
      李肃来到郿坞,告诉看门人,天子有诏书。董卓心中哪里有什么天子,依然高坐,等待李肃进入。董卓问:“天子有什么诏书?”李肃说:“天子生病刚刚好转,想要在未央殿召集文武大臣,商议禅位给太师,所以才特意下了这道诏命。”董卓虽然不惧汉献帝,可是对献帝也始终怀着戒备之心,一听是想禅位给自己,很高兴,心中的防备就松弛下来。此时董卓已经死了一成。
      不过汉献帝好糊弄,朝廷还有其他重臣,于是董卓问:“王允有什么意见吗?”李肃说:“王司徒已经命人准备建造受禅台了,只等着主公到来呢。”董卓一听大喜。 王允此人,德高望重,在朝臣中拥有很高的人气,只要王允也表示支持,董卓受禅的事情就八九不离十了。而王允很少公开反对董卓,不久前还亲自献上自己府中的歌姬貂蝉,获得了董卓一定程度的信任,董卓估计在想,王允不也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富贵吗,等我当了皇帝,给他加官晋爵。此时董卓已经死了二成。
      董卓命令心腹将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把守郿坞。董卓前呼后拥,车马众多,前往长安接受禅让。此时的董卓随时可以回头。当走到三十里的时候,一只车轮忽然折断,董卓只得下马,又走不到十里,马忽然咆哮,挣断辔头。董卓心中惊疑,李肃说:“是太师即将接受汉帝禅让,将要乘坐玉辇金鞍的预兆啊。”董卓很高兴。这一天就走了四十里,行程缓慢。第二天再次上路,忽然又狂风大作,大雾弥天,董卓又问李肃为什么。李肃说:“这是主公即将登上龙位,当然有红光紫雾,来壮大主公的声威。”董卓大喜。于是一口气走了两百一十里,来到长安城外。此时的董卓已经死了三四成。
      百官出城迎接,唯独李儒抱病在家。不久之前,李儒劝说董卓将貂蝉赐予吕布,惹怒董卓,翁婿关系闹僵了。少了李儒这个指路明灯,董卓的死亡几率又大了一成。
      董卓进入相府,吕布来贺。董卓高兴的说:“我登上九五之位,必定让你总督天下兵马。”董卓还是有几分担心吕布,于是先许个大大的愿,让吕布为自己卖命。他怎么知道此时吕布为了女人,为了自己的未来,已经和董卓势不两立。当晚,吕布就在帐外休息。有吕布守卫,董卓的心宽了很多。此时的董卓已经死了六成。
      晚上,有十来个小孩在外面唱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这歌一听就知道是说董卓必死。董卓当然不是白痴,于是问:“童谣主何凶吉?”这谎也太难圆了,连李肃也觉得尴尬,于是只好敷衍,说:“不过也是说刘氏应当灭亡,董氏必将兴起的意思。”此时的董卓已经几乎迷醉,几乎丧失了辨析能力,听的李肃如此解释,也就欣然接受。董卓此时已经死了七成。
      早上出门,准备上朝了,又看到有一个道士,手上拿着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三米多的布条,两端写了一个“口”字。这很明显是说“吕布”啦,董卓看不明白,问李肃何意。李肃说:“这个人有毛病,不用计较。”李肃让兵士把这个道士赶走。此时董卓已经死了八成。
      当来到朝堂,群臣都在两旁迎接,李肃手拿宝剑,跟随董卓车驾前行,董卓还以为李肃为自己护驾呢。当来到北掖门,李肃让所有军士全部都留下,只带了二十来个人进入。董卓对李肃已经是绝对信任,完全没有多想。此时的董卓已经死了九成。
      来到大殿,董卓看到王允等人拿着剑在等自己,大惊失色,问李肃:“他们拿着剑,是什么意思?”李肃此时已经懒得解释。董卓已经死定了,还浪费那个口舌干嘛呢?王允挥剑让一百多武士冲上去。董卓穿了铠甲,戟都刺不进去。董卓胳膊受伤了,掉下了马车。董卓高呼:“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说:“有诏讨贼!”董卓此时已经死了十成。
      董卓之死,首功自然是李肃。可是李肃的下场也不怎么样。
      李傕、郭汜在董卓被杀之后,急忙逃回陕西,向朝廷上表请求赦免,但朝廷不许,于是兴兵攻打长安。吕布和李肃受命迎战。李肃和牛辅第一仗大胜。可在晚上牛辅竟然来偷袭,李肃战败。吕布大怒,说李肃挫了自己军队的锐气,不由分说把李肃杀人,人头挂在军门前示众。
      胜败不过是兵家常事,可是现在的吕布每晚面对貂蝉,都会想起当初李肃是如何劝说自己。不是因为李肃,自己怎么会被张飞骂做“三姓家奴”,貂蝉怎么会被老不死糟蹋?这样的人竟然和自己并肩作战,以后说不准还会靠那一张利嘴,到处忽悠。今天不杀李肃,搞不好哪天自己就被绕进去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李肃再怎么能说,到遇上一个塞上耳朵,只论拳头,一心置自己于死地的吕布,也只有伸长脖子等待砍头的份了!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日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10、谁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神话?


 在正史当中根本没有温酒斩华雄,我就演义说演义。
  在关羽一生中,最精彩的战例有几个,比如关羽的处女秀温酒斩华雄,比如关羽的代表战斩颜良诛文丑,比如晚年负伤的情况下和庞德战和等等,都广为人知。本文单说温酒斩华雄。
  谁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神话呢?这好像不是个问题,按照一般读者的思维,还有谁成就了关羽呢?当然是关羽自己,关羽靠着自己出色的武艺,杀掉了华雄,成就大名。
    
  华雄的武力我们可以结合其战例进行分析。
  在十八路联军进攻董卓时,华雄认为“割鸡焉用牛刀”,主动请缨,代替吕布担任先锋。董卓看到华雄请命很高兴,于是任命华雄为骁骑校尉。董卓对于部下的武力当然是很清楚的,华雄在董卓的心中应该不错,但不会是非常优秀。为什么呢?因为书中没有提到华雄之前的官职,一直到主动请求担任先锋,才被临时委任为骁骑校尉,位在吕布(时任中郎将)之下。
  华雄的第一次作战是和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当时华雄率领五百人冲出城来,“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华雄和鲍忠当然不再一个层次上,不过文中也强调了鲍忠是在准备撤退无心作战时,被华雄快马赶上一刀杀死,因此多少有些取巧。
  因为这一战,华雄被加封为都督。都督从三国时代开始设置,在开始只是一个荣誉职衔,和东吴周瑜的大都督并不相同。
  第二次作战是和孙坚。当时孙坚率领手下四员大将一同进攻华雄。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江东名将程普、黄盖、韩当,却也有一个刚露面就挂掉的祖茂。在这次战斗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个是华雄副将胡轸引兵出战,结果被程普几个回合刺于马下。作为华雄的副将,武艺自然会有一些距离,但是距离也不至于天差地别,可是胡轸在程普面前,竟然完全不是对手,从中可见华雄的武艺和程普应当在伯仲之间或者略微高过程普。
  为何这么说。我们看到胡轸被杀之后,华雄是如何反应呢?华雄没有像之前一样率军出战,和程普等人单挑,而是听取了李肃的建议,在晚上偷袭孙坚。华雄不敢和孙坚等人正面交锋!
  第二点,是华雄曾经一刀秒杀孙坚四武将之祖茂。从这点看,似乎华雄又是超一流武将了。但是我们细细品味原文,就可以发现祖茂也没有那么窝囊。
  当时,华雄偷袭成功,诸位将领各自混战,唯有祖茂追随孙坚。之后,华雄追赶很急,祖茂提议孙坚把他那个标志性的红色的头巾给自己戴着,然后故意把华雄等人引到另外一个地方,好让孙坚逃生。在当时的情况下,祖茂几乎就注定了一死。当然,祖茂也奋力求生,他把红色头巾悬挂在柱子上,然后躲在林子里,想打个埋伏。
  可是华雄前来之后并没有直接来拿红头巾,而是先用箭射,知道不是人,然后再上前去取红头巾,此时“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于是,祖茂之死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是祖茂半夜逃命,心力憔悴;另一方面是祖茂一心希望偷袭成功,此时看到华雄拿了头巾,就在眼前,就突袭想杀华雄。当一个人一心以为必然会成功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接近失败的时候。华雄看到只有头巾,就已经明白了眼前就是一个局,当祖茂冲出的时候,华雄早有准备,于是华雄大喝一声,先震慑祖茂,然后在祖茂惊讶的一瞬间斩杀祖茂。
  于是,我认为,祖茂的武艺并非远远弱于华雄。华雄斩杀祖茂和关羽斩杀文丑,多少有几分相似。
  华雄取得了两次大胜之后,率军追击。十八路诸侯齐聚一堂,公议对策。当时有不少人出战,但是都被杀了。那么,是不是说华雄的武艺就很高呢?
  第一个出战的是袁术手下骁将俞涉,既然说是骁将,应该还是有点本事,可是战不三合被杀,势力和华雄相差太多。
  第二个出战的是韩馥的所谓上将潘凤,潘凤手提大斧,很威风的出去了,结果“去不多时”,又被华雄杀了。在书中说到俞涉出去,是“即时报来”被杀消息,可见潘凤的武艺是高出俞涉一些,可能有十数回合吧。
  当听闻潘凤被杀时,书中有言“众皆失色”。华雄的威名到此时达到巅峰。
  可是,华雄的武艺到底如何,还是一个迷。我们说在分析武力值的时候,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不同武将之间的比照。可惜和华雄交手的将领都没有和其他将领交手的记录,自然无法最终认定华雄武艺如何。
  而关羽呢?很多人认为关羽出战是一刀秒杀华雄,其实不是。
  关羽杀华雄,叫做“温酒斩华雄”,而书中写到,曹操为了激励关羽,叫人去倒了一杯热酒,送给关羽,然后关羽要先不忙,一会杀了华雄,回来时,“其酒尚温”。
  在书中并没有写到双方交战时的具体月份,但是从喝酒需要热酒看,应该在冬季,一杯酒从热到冷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而书中是写到酒“尚温”,也就是说酒已经冷了,只是还略微有点热气。并且,在诸侯联军大帐之中,相比会有一些取暖措施,温度不会太低,按照常理看,热酒变冷的时间应该在十分钟左右。
  并且,书中有交代,诸侯在营中听到外面“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既然双方还有一番击鼓奋战的场景,当然不会是一刀秒杀,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双方有十数回合,甚至二三十回合的交战。
  然后,关羽斩杀了华雄。
  
  以上是属于对华雄和关羽的武力分析。
  然后我们回到我最开始提出的问题:谁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神话?
  我认为,是袁绍和曹操,成就了关羽的神话。
  我们看到书中袁绍有句话,叫做:“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袁绍说的是大实话,在后文中有颜良二十御合战败曹操名将徐晃的战例,有文丑双战张辽、徐晃不败的战例,可见颜良文丑确实厉害。
  那么,颜良文丑为何不在呢?
  演义中说了,袁绍在得知曹操发布的檄文之后,“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按照常理,既然袁绍聚集了麾下的文武官员出征讨伐董卓,怎么可能不带上自己的得力武将?是因为颜良文丑另有要事?是因为颜良文丑要包围渤海?都不是。当时的渤海郡并没有敌人窥视,而颜良文丑也一直没有在反抗董卓盛会中出现。
  为什么出现这样怪异的事情?
  因为袁绍有私心。
  袁绍为何要参与反董卓联盟?因为袁绍被董卓通缉,在天下无法立足,虽然董卓表面上给了袁绍一个渤海太守的官职,可是袁绍自认为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后,其野心根本不在小小渤海一郡之地。而当十八路诸侯公推袁绍担任盟主的时候,袁绍更是慷慨激昂,许下一番誓言,貌似真的想为汉家除残去秽。
  可是,袁绍不过是在演戏,袁绍不希望董卓被很快击溃,甚至希望董卓一直存在下去。就犹如盗贼的存在,使得百姓必须借助官差一样。董卓的存在,使得天下士大夫都会团结在袁绍这个盟主的旗帜下,听其号令,服其管束。
  于是,当董卓在虎牢关战败之后,曹操建议追击,如果大部队前进的话,完全有机会击溃董卓。可是袁绍不听。
  其他诸侯不出兵,大都是不敢出兵,要知道在当时除了孙坚曾经和董卓交手打过胜仗,多数诸侯都被吕布打的心胆俱裂。
  可是袁绍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他的王牌,颜良文丑依然没有出现。
  放走董卓,袁绍才可以继续在关东称雄,借助盟主大旗,拓展他的袁氏大业!
  而曹操呢?曹操是不是就是一心为公呢?
  表面上看曹操对于反董卓非常热心,可是,曹操一直在怂恿别人上前线,而自己手下的大将并不出马。
  要知道刘备手中有关羽张飞,可是曹操手中的名将更多。当时曹操的手下,有乐进、李典、曹洪这样的三国知名骁将,更有曹仁、夏侯渊这样智勇双全的悍将,而最厉害的则是演义当中独具魅力的独眼大将夏侯惇,那拔箭啖睛的一幕,想必是所有三国迷必定难以忘怀的画面。
  而夏侯惇曾经三战三国第一名将吕布,战后还曾经主动请战,刚猛勇武不在张飞之下,夏侯惇又曾经力战关羽四十余回合,追赶关羽到达土山,并且扬言要生擒关羽!这样厉害的夏侯惇,怎么会不是华雄的对手?
  于是问题就来了。十八路诸侯中,许多诸侯的部下都出战了,作为反董卓行动的发起人,为什么就看不到派一个将军率军出战呢?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曹操奸诈。
  曹操有能力对抗华雄,但是他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他想让诸侯将领先去做炮灰,看看情况自己再下手。曹操他是个有气魄有胆略的人,他看重的不是一战一地的胜败得失,而是整个大局。
  加上曹操在众人的心目当中,是阉宦之后,并没有几个人看得起他,于是,曹操一忍再忍。直到董卓下达迁都的命令。
  董卓迁都,朝野震动,关中百姓人心浮动。曹操看到时机已到,于是拜见曹操,希望由袁绍下令,号召十八路诸侯和董卓来一次大决战,一举定乾坤!
  曹操说:“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曹操提出,此时作战有两大优势,一个是董卓迁都,又犯众怒,在长安内部,在董卓军团内部,必然会有许多反对的声音;第二个是十八路诸侯既然是以讨伐董卓为名前来,现在董卓即将逃跑,正是追击的大好时机。并且曹操预料,只要出兵,一定会一战成功,天下安定!
  曹操的话说的斩钉截铁,按照曹操的理解,袁绍当然应该出兵,诸侯当然应该出兵。可是袁绍却以诸侯军队多次征战疲乏不堪为借口,拒绝出兵。而众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保存势力。于是曹操大怒,说:“竖子不足与谋!”曹操很失望,但是却希望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侥幸获得成功,那么自己也可以成为众人仰望的对象。
  于是曹操不再忍了,他带着自己全部的家当,用各种手段搜罗的一万来人,还有自己手下的所有将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日夜兼程追赶董卓。可是,曹操没想到自己会遇上整部三国演义唯一的一个算无遗策的谋士李儒。曹操的一万多人死得只剩下五百人,若非曹洪舍命相救,曹操自己也小敏难保。
  曹操奋力一击无功而返,也就没脸再回到诸侯联军那里了,带着残兵败将去扬州了。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日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11、董卓执政为何惹得天下群雄皆反?


  在东汉,由于皇帝大都年幼,权臣不少,可是搞的天怒人怨,天下群起讨伐的只有董卓。那董卓究竟做了什么让大家这么仇视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曹操之手,发檄文号召天下群雄讨伐董卓,檄文如是说:“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貌似董卓真的罪大恶极,其实细细品味,这几点都不是诸侯起兵的真正原因。
  其一,废立汉帝。当董卓请汉献帝登基之时,由李儒念告天下策文,列举了少帝重重劣迹和献帝种种美德,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应天顺人,是天下苍生之望。当时满朝文武无不悲惨,但只有尚书丁管站了出来,高声斥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并以手中的象简击打董卓。董卓大怒,吩咐武士把丁管拿下,拉出去砍了。
  废立汉帝的罪名很大,但是为什么满朝文武只有丁管站了出来呢?连罗贯中都感慨“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囊括”此处可以理解成擒获或肃清,引申成受制,屈服。一方面是当时朝中没有谁有力量单独对抗董卓;另一方面,却是因为董卓此行,其实并没有触动哪位大臣的根本利益。当年的少帝是何进和袁绍册立的,现在两个人一死一逃,其他人才不在乎谁当皇帝呢。我们经常标榜,中国自古不乏忠义之士,其实从来都乏的很。正是因为乏,才特别珍贵。
  其二、杀掉少帝、何后。在废黜少帝为弘农王之后,董卓把少帝夫妻还有他老妈何太后都拘禁起来,开始还有口饭吃,后来听说少帝还写诗,诗云: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一听大怒,就派人把少帝夫妻和何太后杀了。

  废帝已经是罪大恶极,更不要说杀掉皇帝了。但是正如李儒对少帝所说:“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此时朝廷是董卓之朝廷,并且,更重要的是,朝廷之中,已经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少帝的生死而卖命了。自然,杀掉少帝、何后也不是诸侯起兵的真正原因。
  其三、奸淫宫女、残杀百姓。宫女是皇帝专用,敢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就是有了不臣之行,真正开始作乱了。董卓还在二月村民举行社赛的时候,趁着男男女女很多人,竟然派军士把所有人都围住,然后把男人全部杀掉,假作战功;将妇女财物装载在车上,得胜还朝。并且,就在洛阳城外焚烧人头,将妇女财物分散给自己的部下。有越骑校尉伍孚看到董卓残暴,愤恨不平,身上藏了短刀想要去刺杀董卓,可是失败了。董卓斥责伍孚怎么敢造反,伍孚大声说:“你又不是我的君主,我又不是你的臣子,哪里来的造反?”董卓大怒,把伍孚杀了。
  伍孚和丁管一样,都是一位义士。但是,袁绍、曹操这些政客(政治家?)他们可不会拘泥于这些所谓的大义,包括人民的什么疾苦、性命。只有当董卓的行为严重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才会出手,去争取更大的利益。
  
  袁绍曾经写信斥责司徒王允,说就是王允放纵董卓,让董卓坐大,才会有天下这般混乱局面。要说王允本心不坏,并没有袁绍说的那么恶劣。但是遇事明哲保身,高高挂起,那是绝对有的。董卓的威权,和王允等朝中权贵的纵容,确实关系紧密。
  在反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袁绍和曹操是带头大哥。
  袁绍为什么反董卓?一者少帝被废,自己在朝廷没有了立足之地;二者,虽然董卓给了他一个渤海太守,可是早晚会收拾袁绍。袁绍是第一个公开反对董卓的人,两人矛盾不可调和,绝对是势不两立!袁绍造反势在必行。何况,袁绍造反获得的利益将会更大。

  袁绍虽然年轻,但是他起兵有大优势。其一,袁家是当代第一望族。在当初董卓几次想杀掉袁绍,都有手下劝阻,其心腹周毖以为:袁氏四代五位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一旦逼迫太急,袁绍造反,就会收揽徒众,天下英雄必然追随袁绍,山东之地将不再属于董卓了。其二,袁绍诛杀十常侍,成为天下英雄的楷模。虽然说董卓进京其实就是袁绍建议导致的,不过大家大都把这笔债记在何进的头上。袁绍曾经率领五千人拥立少帝,杀掉蹇硕。在何进死后,又和自己的兄弟袁术一起剿灭十常侍,虽然说连没有胡子的人都杀了,冤死鬼不少,但是大家还是赞赏袁绍是扫除阉宦第一人!其三,袁绍公开反对董卓。当董卓为非作歹,想要废立汉帝的时候,群臣皆沉默,只有袁绍挺身而出。“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当是天下流行语!
  袁绍凭借自己的三大优势,轻松成为十八路诸侯联盟盟主,很是威风了一把。
  曹操本来和董卓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直接和董卓对立,选择了投靠董卓。在后来,王允收到了袁绍的斥责信,心中有愧,于是假借生日为名,召集大臣议事。席间,曹操说:“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不过我是不信曹操的。估计曹操也是在投机,看到董卓如此倒行逆施,尤其是满朝大臣如此痛恨董卓,再跟着董卓就危险了。于是曹操表示自己要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在百官皆哭泣之时,曹操为何不随大流,而肯冒这样的风险?看看王允怎么说:“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曹操在众人眼中,一直都是中常侍的孙子,是太监的后代,虽然年纪轻轻官也挺大,但是没几个人看得起他。曹操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尽力一搏,争取一刺成名。

  结果刺杀失败。失败之后曹操不但没有隐居避祸,反而更进一步,发出檄文,号召天下群雄起来对抗董卓。曹操很有胆略,也很有远见。虽然说董卓控制了中央,但是各路诸侯手中都有军队,加上董卓行为天怒人怨,响应者必然不少。
  当冀州刺史韩馥了解到袁绍将起兵时,曾经问自己的从事刘子惠:“我是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呢?”刘子惠现实指出韩馥措辞有误:“今日兴兵是为了国家,说什么为袁绍、为董卓呢?”但是不是刘子惠就真正一心国家,满腔正义呢?根本不是。刘子惠说:“战争总是不好的,现在我们主要是看看别的州郡的反应,如果有人发兵讨伐董卓,我们就跟着。我们冀州的力量绝对不弱于任何州,最后别人的功劳不可能在冀州之上。”于是韩馥连连点头,于是在袁绍、曹操举兵之后也举起了大旗。
  各路诸侯或者因和董卓有利益冲突,不得不反;或者为了博取更大的利益,奋力一击;或者是随大流,看看有什么便宜好捞。总之,十八路诸侯大都是滑头。当然,凡是无绝对,比如北海太守孔融,就是一位真正为国为民,讨伐国贼董卓的义士!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日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12、揭破伪善面具,天下诸侯反董卓的真正原因都是啥?



  在演义第五回,列举了反董卓的天下十八路诸侯名单。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包括曹操率领的曹家军,一共就是十八路。
  这十八路人马为何起兵发董卓?表面上是因为檄文中说的“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其实另有玄机,大家都有各自的小算盘。
  十八路人马从起兵原因角度看可以分成几个派系。
  第一:不得不反。包括曹操、袁绍、袁术、袁遗等人
  曹操是反董卓檄文的发布者。其一,曹操从京城逃出来,宣称有皇帝密诏,很容易取信于人。其二,曹操刺杀董卓之后,董卓下令天下通缉,反董卓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其三,曹操希望有机会建功立业,而现在正是大好时机。
  袁绍因为公开反对董卓,和董卓已经不能两立,加上袁绍四代三公,门第高贵,家族影响巨大,发董卓正是团结门人,集结力量的大好时机。袁绍当然要反,并且是第一个响应曹操的人。在反董卓诸侯中成为盟主,俨然是汉末新一任领袖,很是风光了一把。

  包括袁术,袁遗、
  袁术是袁绍堂弟。袁绍的行为,已经让袁家在朝廷无法立足,要想生存下去,甚至是活的更精彩,就必需除掉董卓。况且袁术早有异心,是十八路诸侯中最先忍不住要当皇帝的人。
  袁遗是袁绍从兄,和张超、曹操友善,两人都曾经高度赞扬过袁遗。比如曹操说“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但也可以看出袁遗主要是文人,有德行,有学问,此次更多的是追随袁绍起兵
  第二,浑水摸鱼。包括孙坚、公孙瓒等人。
  孙坚在黄巾起义的时候就有上佳表现,对于在黄巾之战中竟然还大败的董卓,打心眼里看不起。并且孙坚号称“江东猛虎”,手下又有四员大将,实力强劲。在反董联盟中是主动充当先锋,冲杀在第一线。当孙坚面对残破的洛阳城,不禁慨然“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也有几分忧国忧民之情,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想借着反董卓的时候捞点好处。于是在捡到传国玉玺之后,不惜和袁绍袁术翻脸,急匆匆赶回江东。
  公孙瓒也参与了剿灭黄巾的行动,自然也清除董卓的军事才能,也满心以为可以在反董卓中捞到一点好处。可惜,公孙瓒虽然号称“白马将军”,但是自己缺乏领袖才干,手下又没有得力干将,反董运动是没有取得什么实际利益。
  第三,表明清白。包括韩馥、孔伷、刘岱、张邈、张超、王匡、张扬等人。
  演义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中却记载了,在朝廷大臣周毖、伍琼的推荐下,董卓任命韩馥为冀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当年董卓为了展现自己也爱才重贤,曾经提拔了一些公认的贤臣,这四人就在其中。王匡本是何进的属下,在何进死后逃回家乡,后来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在演义中,担任上党太守的张扬曾经在和匈奴人的作战中失败,直接也成为俘虏,后来在袁绍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后来投靠董卓,被任命为河内太守。这些人因为是董卓提拔的,在世人眼中多看成董卓一党,为了证明自己和国贼势不两立,这些人竖起反旗。而广陵太守张超是张邈的弟弟,兄弟自然利益一致。但是五人在联盟行动中都徘徊观望,出工不出力。

  第四、为国兴兵。包括孔融、鲍信、陶谦、桥瑁等人。
  孔融在演义中是志向高洁,忠于汉室的典范,后来,面对曹操的种种逆行,也多次表示抗议,最终被曹操杀害。
  鲍信早在董卓入京之时,就请求袁绍杀死董卓,袁绍优柔寡断,鲍信于是出走。现在诸侯起兵,鲍信当然出兵。
  陶谦在演义中也是少有的忠于汉室,心怀长生的优秀官员。其实在正史当中,陶谦并没有参与诸侯反董卓行动,罗贯中这么写是为后文陶谦多次让徐州的高尚品行做个铺垫。
  桥瑁在演义中只是一个名字,没有详细的介绍。其实在历史上,真正假称三公命令,号令天下诸侯起兵的不是曹操,而是这个桥瑁。是桥瑁主动联合袁绍韩馥等人组成关东联军。此人自然是汉之忠臣!
  此四人都有心为国,可惜政治和军事才能都平平,手下也没有得力大将,只能充当一个摆设。  
  至于刘备,表面上看,确实是主动请战,其实也是想捞点好处。可惜三人光身追随公孙瓒,注定没有前途。但是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让天下诸侯都知道了三位的威名,也是一种收获。
  另外,在整个反董卓行动中,曹操以顾全大局,胸有韬略成为一大亮点,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武力卓绝成为一大亮点,孙坚为洛阳残破而伤感,心怀天苍生成为一大亮点,这都为后来三家分裂天下埋下伏笔。而袁绍虚有其表,袁术小肚鸡肠,诸侯各自勾心斗角,后来被历史所淹没,也是势在必然啊。

120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注册时间
2015年7月17日
在线时间
11984 小时
精华
1
发表于 2017年2月2日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3日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13、袁术:出身豪门的跳梁小丑


  导言:在董卓乱国之时,关东诸侯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董卓。十八路诸侯在结盟的时候起誓:“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要齐心协力对抗董卓,谁要是违背誓言,就断子绝孙!但是各路诸侯其实各怀异心,人人一把小算盘,貌似个个都很精明。而其中表现最恶劣的就是袁术,几乎是处处拆台。为何袁术如此作为?
  袁术在整个反董卓联盟当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在当初分派任务的时候,袁绍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希望大家要严守军纪,听从号令,也就是要服从我袁绍盟主的号令。第二道命令就是让自己的堂弟袁术担任全军督粮官。十八镇诸侯来自各地,像孙坚本是长沙太守,在湖南,而战场却在汜水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相隔遥远,双方战争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粮草自然是个大问题。袁绍把这样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弟弟,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而孙坚本在出战董卓之前和袁术关系不错,就是由袁术出面请求朝廷封孙坚为破虏将军。可孙坚没想到,袁术第一个就是拆他的台。孙坚自持勇武,没有把黄巾败将董卓放在眼里,第一个站出来当先锋。在进攻汜水关时,程普杀死华雄副将胡轸,小胜一场。孙坚很高兴,反董第一功是自己建立的,于是让人快马到袁绍处报捷,同时向袁术催粮。袁术本来也想发粮,可是手下人说:“孙坚这个人号称是江东猛虎,现在要是由他攻破了洛阳,杀了董卓,那不是除掉了狼却迎来了老虎吗,得不偿失啊。现在我们要是不发粮的话,孙坚的军队必然会溃败。”于是袁术果然不发粮。

  原来袁术担心孙坚立下大功,并且将会成为自己以后的威胁,故而不发粮。但为何袁术只是在孙坚杀掉董卓先锋华雄的副将胡轸,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时候,就肯和孙坚撕破脸呢?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如果翻看史料将会更加理解。在正史当中,打败华雄、吕布的不是刘关张兄弟,而是孙坚。诸侯和董卓多有交战,但是失败居多,唯有孙坚杀胡轸、杀董卓大将华雄,并且击溃吕布主力,使得董卓不得不离开洛阳躲避孙坚的锋芒。因此,董卓在孙坚死后感慨:我的心头大患终于除去了。正因为在正史当中孙坚战功赫赫,简直就要独立灭掉董卓了,袁术才会那么急切的切断孙坚的粮草,使得孙坚功败垂成。在演义当中,孙坚也因为军中缺粮而军心大动,之后被华雄偷袭,搞的很狼狈,辛亏有祖茂拼死,才逃过一劫。
  袁术第二个拆的关羽的台。当华雄挑战群雄的时候,袁术手下骁将俞涉战不三合被杀了。韩馥的所谓上将潘凤,一眨眼也死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袁绍不由感叹:“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只要有一个人在这里,哪里会怕华雄!”此时,关羽主动出场。当知道关羽不过是小小马弓手的时候,袁术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袁术为何如此激动?首先是关羽官职卑小,甚至连官都不算,只是个小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马快班头。袁术一家人四世三公,名冠天下,袁术当然以此为荣耀。不到是袁术,袁绍也是如此。当公孙瓒介绍刘备官职是平原县令时,曹操的反应是“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曹操此人很看重才干,而不计较出身,是以在后来掌权之后,才能下达“唯才是举”的招贤令。然后公孙瓒又介绍刘备在剿灭黄巾时立下功劳,以及是汉室宗亲等等,袁绍才让人给刘备端来个小板凳,并且说:“我并非看重你的名爵,而是看重你是皇室的后代啊。”而袁术相比袁绍更加总是名爵、出身。
  看天下十七镇诸侯排名,第一位是谁?是南阳太守袁术。其实袁术官职只是一个太守,而后面还有一州的刺史,而孙坚都已经是乌程侯,爵位高的多。还不是因为袁术门第高贵,大家礼让他。至于袁绍,是发起人之一(早在曹操发檄文之前,就曾经给王允写信,号召反董),加上袁绍好虚名,自然算在最后,反正他自己也明白,自己铁定是盟主,放在最后反而显得自己谦逊。

  当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后,几家欢乐几家愁。大家都很开心,袁术不高兴了,自己刚刚讥讽过关羽,没想到人家一转身就杀了大将华雄。而华雄可是三合斩了自己的骁将俞涉!这脸望哪里摆啊。于是,当张飞嚷嚷要乘势杀入汜水关,活捉董卓的时候,袁术大怒!袁术说:“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前面要赶关羽,这时候又要赶张飞,霸道的不得了。
  其实,拆关羽的台,还有几个人不高兴。张飞自然怒火中烧,刘备也心中郁闷,公孙瓒脸上也挂不住,曹操自然也觉得尴尬。而反董联军盟主袁绍呢?
  袁绍当然也不开心。
  袁绍并非是因袁术斥责关羽而不开心。关羽只是一个小吏,被斥责,被赶走很正常,换了袁绍表态也一样。而对张飞,袁绍也没好印象,他心里想说的话和堂弟袁术一模一样。袁绍是讨厌袁术目无尊长,目无法纪。当袁术在大帐中指手画脚,动辄命令给我打出去时,是否请示了袁绍这个盟主?当批评别人在大帐中耀武扬威之时,自己不就是在耀武扬威?袁术本只是一镇诸侯,却处处把自己当作联军盟主,发号施令,让真正的盟主袁绍情何以堪。
  当然,袁绍还是挺能忍的,此时和袁术不宜闹翻,至少在外人看人,袁家应该抱成团。何况,对于袁术的这种疯癫行为,自有人出面阻止。此人就是曹操。一开始,曹操就温酒慰问关羽,当张飞被批评时,曹操又说话了:“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这句话说的很重了。只要关羽能取得功劳,还计较什么贵贱呢?其实不就是在说,你们袁家出身高贵,可是被一华雄就打怕了,还在这里张牙舞爪干什么?袁术听了自然火大,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公等”说明大多数人还是很实际的,关羽有功当赏。至于袁术,丢的是他自己的脸,和大家有什么关系。还是曹操当和事佬,让公孙瓒先带着刘关张回营,给袁术一个台阶下,私底下曹操派人带了酒菜去慰问刘备。
  纵观袁术此人,出身名门,自视甚高,但嫉贤妒能,目光短浅,毫无决断。于是在孙坚归来,斥责袁术为何不发粮的时候,向孙坚连连道歉,立刻把当初进言的人杀了。再后来,又巧取豪夺,获得了传国玉玺,在诸侯中,第一个做起了皇帝,真以为有了玉玺就是真命天子了,结果早早就被他人消灭,沦为世人眼中的一个小丑。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3日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国14、治世能臣曹操死亡之谜


  公元190年,关东联军合击董卓,董卓畏惧,决定迁都长安。曹操率军追击,双方在荥阳发生交战,结果,董卓军队依照李儒之计,设下埋伏,曹操大败。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中,治世能臣曹操一命呜呼了。
  读者或许会奇怪,哪里啊,曹操还活的好好的,哪里是在这里就死了?
  确实,曹操确实活了下来,并且之后转战青州,建立起自己的基业。可是那个曹操已经化身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确实在这一场战役中死去。
  能臣也好,奸雄也好,都是曹操,不过躯壳虽然相同,内在却完全不同。
  在荥阳之战前,曹操一直致力于恢复汉室,为朝廷之复兴殚精竭虑,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冲杀在最前线。
  曹操年轻时期为人狂放,经常和一伙年轻人飞鹰走狗,不学无术。可是两国乔玄却赞许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乎者,其在君乎?”对曹操许以厚望。而曹操也不负所望,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随即担任洛阳北部尉。洛阳权贵豪门很多,律令松弛。曹操一上任就修缮官衙,设立五色棒,规定禁令,只要触犯禁令,不论是否权贵,一律用棒子打死,即便是汉灵帝宠信的中常侍蹇硕的叔父,半夜走路,触犯了宵禁,曹操也大棍子打死。当黄巾军兴起的时候,曹操官拜骑都尉,也率领征讨颍川黄巾(演义第一回是也),之后升迁为济南相,下属有十来个县,很多的官员都和一些权贵勾结,贪污受贿之风非常严重。曹操调查之后,免去八个县的长官,并且严惩奸佞,拆毁一些不合规制的祠堂,整个济南的风气大变。曹操治理地方,严守律法,不畏权贵,是标准的朝廷忠臣。

  后来,曹操看到时局动荡,暂时回到乡里。一些以前的旧相识,比如冀州的刺史王芬、南阳的许攸(曹操同学),沛国的周旌聚集了很多江湖豪杰,阴谋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当时汉灵帝正准备到河间地区巡视,刺杀成功的机会很大。几人找到曹操,希望曹操也能加入,可是被曹操严词拒绝!曹操以为:废立皇帝乃是天下间最不吉利的大事。像历史上的伊尹、霍光,他们心中有对朝廷绝对的忠诚,并且由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才能够取得成功。你们现在只觉得他们获得成功很容易,却没看到在当今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你们这些人自己看着办吧,像你们这样勾结党羽,和以前发动七国之乱的诸侯有什么分别?合肥侯的地位,比以前的吴王、楚王如何?现在想要杀掉皇上,希望一定会成功,也太不可能了吧。曹操对一些故旧,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言,着实不简单。曹操目光锐利,看到了汉灵帝时期和伊尹霍光时期的不同,但更主要的还是曹操心中有国家,有朝廷,于是才会斥责朋友,千万不要发动内乱,以免身败名裂。
  当何进诛杀宦官之时,曹操也主动进言,可是何进只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命令袁绍全面诛杀中常侍,搞得宦官和何进的关系非常紧张,最终导致自己身首异处。而对于征召董卓入京,曹操也明确表示反对,可是何进依然不听。当董卓进京之后,董卓升迁曹操为骁骑校尉,希望曹操能为其所用,曹操没有接受官职,连夜逃走。以至于被董卓天下通缉。在演义中,更增添了“孟德献刀”故事,把众臣之懦弱无能,和曹操的慷慨豪迈,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刺杀董卓失败,但曹操的美名却天下传扬。
  在历史上,由东郡太守桥瑁首倡,袁绍、韩馥等响应,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董卓运动,曹操也参与其中。演义中改为曹操矫诏传令天下,起兵反董,更加突出了曹操的英雄形象。

  在这个关东联军中,只有孙权和曹操是主战派,是真正为了汉室。其他如袁绍、袁术之流,不过是浑水摸鱼,扩充自己的地盘而已。面对强大的董卓,诸侯没有谁敢主动出击。曹操很生气,他慷慨激昂的说:“大家共举义军就是为了剿灭暴乱,现在我们大军已经会合,大家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在以前董卓依仗有王室在手,占据险要的地势,号令天下,就算是董卓无道,可是也足以成为大患;可是现在董卓焚烧宫殿,劫持天子,海内震动,这是上天要灭亡董卓啊。我们只要一战,就可以让天下安定,这个机会绝对不可以失去啊!”曹操一片赤胆忠心,但诸将不为所动。确实,此时追击是有利,可是董卓还有十多万部队,有吕布这样能征惯战的武将,战斗力超强的西凉骑兵,谁第一个冲上谁找死。诸侯谁也不想成为炮灰!
  最后,只有曹操,率领自己全部的军队近万人,由成皋追击董卓军队,在荥阳地区遭遇董卓军队埋伏,而援军却始终不到,结果惨败。近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曹操自己也受了箭伤。要不是曹洪把自己的马给曹操骑乘,自己拼死保护曹操,曹操年纪轻轻就要挂掉了。
  而回到酸枣联军驻地,曹操却发现各位官员们依旧在喝酒享乐,没有谁想着进兵剿灭董卓。曹操非常生气,痛斥所有诸侯:你们现在打着为国为君的旗帜起兵,看到皇帝遭难却迟疑不肯进兵,实在是让天下人失望。我都为你们感到丢脸!
  从此之后,曹操率领几百人的残余部队,退出了关东联军,前往扬州招募军队去了。
  在演义中,荥阳之战写的非常精彩,把曹操的狼狈都写了出来。在多年之后赤壁之战,在逃亡华容的路上,曹操三笑虽然狼狈,却让人仰慕这位心胸豪迈,有大英雄风范的伟人。可是在荥阳之战时,曹操却只会反复我“我命休矣”。可是,仔细品味句子,曹操为何如此狼狈?真是因为曹操发动荥阳之战,是顾忌朝廷的大义,而完全没有顾及个人的利益,独力追击董卓军队,而导致的大败。从这一战之后,曹操就把那个胸怀汉室的曹操当成死去了,而致力于营造自己的曹魏王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7月22日 07:12 , Processed in 0.0652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