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一字并肩王

转载:杂项文章系列

[复制链接]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我们什么都敢吃?


为何我们什么都敢吃?原来我们是向老祖宗炎帝学的!

(图片来自网络)中国人的勇敢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几乎什么都敢吃。神农氏(即炎帝)堪称美食家。“神农尝百草”,不仅仅为了果腹,也为了辨识植物的种类、滋味、营养价值(包括药用价值)。他大大地丰富了后人的“菜篮子工程”。想像中,中国人的祖宗是个挖野菜的,其装束、表情有点类似于后来编撰《本草纲目》的老中医李时珍:穿着草鞋,挎着竹篓,扛着一把小锄头。湖北有座神农架,据说就是他的露天 “食堂”。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神农,我们的口福将大打折扣。

甚至春秋时期的老圣人孔子,也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本人在办私塾时,不爱收现金(当然想收人家也给不起,大都是平头百姓,拿什么给啊),更乐意接受弟子们孝敬的一束束干肉,以充抵学费。可见食物是最古老的“硬通货”。孔子,在方方面面都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教师爷呀。他同样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精益求精的美食家,使饮食发展为文化,登上大雅之堂。

中国的菜谱若堆砌起来,绝对比四书五经要厚重许多。在美食家眼中,是可以当诗来读的。譬如苏轼讲解烧“东坡肉”(其实就是猪肉了,东坡在黄州挺穷,买不起牛肉,只好去买没人药的猪肉)的秘诀:“多著火,少著水。”多么精炼呀。

至于袁枚,既写了《随园诗话》,又写《随园食单》——左右开弓,拿筷子时像耍笔杆一样虔诚,耍笔杆时又像拿筷子一样奔放……当然,诗人的吃相毕竟比较文雅,《随园食单》仅可用来管窥中国人的食物。还有许多奢侈的吃或野蛮的吃,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譬如民间流传的所谓“活吃猴脑”(过程就不多说了),绝对是太残酷了。

路易斯·辛普森写过一道《美国诗歌》:“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诗人写诗是夸张了一些,谁没事还吃煤什么的,而且月亮这东西能拿来吃吗?当然,意思咱都懂,无非是说咱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都会吃,如此而已。(洪烛)

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部历史。不都说“民以食为天”嘛,见面都说着哎,吃了吗?我相信会有朋友说小编吃饱撑着了,呵,您赞美的话我收下了。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黑,朱元璋杀完公主又杀驸马,竟然是为了这?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建立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各地的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驿站所需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

驿站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又免费又可以获得土特产。当然也是有等级的,但不影响官员的使用。这样的好事,得经过批准,有相关的证件才行。利益在前,自然有人会钻空子。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末“给驿泛滥”导致官吏腐败、民怨沸腾的教训,从洪武元年就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

他命令“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明示大小官员“不得擅乘驿传船马,违者罪之”。朱元璋还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拿自己的亲属“先正纲纪”,杀鸡给猴看。

洪武三十年(1397年),驸马欧阳伦擅自动用驿馆的数十辆马车走私茶叶出境。欧阳伦娶的是安庆公主,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女儿。当时茶禁非常严,但欧阳伦顶风作案,不但派人贩茶出境,到了绎站还捶打侮辱办事小吏。办事小吏实在无法忍受,报告朝廷。朱元璋大怒,公主替夫顶罪,她以为父亲不会再追究,结果安庆公主被依法斩首,朱元璋发觉真相,又杀了欧阳伦。由于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理驿政,明初出现了“驿递清乐,而里甲不扰”的久违局面。

然而到了明中叶以后,由于朝政腐败,驿馆泛滥,管理混乱,各地政府不堪重负。部分地方官员乘机欺上瞒下,横征暴敛搜括驿银,敲诈勒索支应驿差,贪赃枉法累害于庶民百姓。

为了取悦、奉承来往官员,很多驿馆还建有楼台亭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以致朝野“清邮传以疏民困”的呼声四起,迫使明朝政府三次对驿馆管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

被百姓誉为“海青天”的海瑞担任淳安知县期间也处理过类似的事情。一次,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因对淳安驿丞的简朴接待不满,把驿丞吊起来就打。海瑞下令将胡公子关押起来,并上报胡宗宪:“您曾明确指示不许大操大办地搞接待,现在却有人胆敢冒充您的公子招摇撞骗,我特向您请示如何处理。”闹得胡宗宪哑巴吃黄连。

毕竟海瑞太少,驿馆接待制度产生了许多弊端,超范围、超标准接待十分普遍,成为明朝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巨大的接待费用,造成了中央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的曾孙最悲催,三次喜当爹是怎么回事?!


黄帝的曾孙最悲催,三次喜当爹是怎么回事?!

帝喾,乃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这个帝王血统高贵,他是黄帝的曾孙子。曹植有篇名作《帝喾赞》,曾经这样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帝喾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皆因他不仅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同时更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成为了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跟中国众多的古奴隶君主以及后来的封建帝王一样,帝喾一生之中他也一点没闲着,他也有过很多的妻。

帝喾的元妃名叫姜嫄。《史纪周本纪》载: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简单来讲,姜嫄生的儿子弃(即后稷 周始祖)。这孩子出生很特别。原来是姜嫄在森林里玩耍时,不慎踩上了一个巨人的脚印,没想到,一回到家,竟怀孕了,这孩子就是弃。这孩子被丢了多次,怎么着都不死,没办法,人家就有神灵保佑。于是她只好把他留着,没想到这孩子被帝尧封为农师。后来帝舜封他于邰,赐号曰:“后稷”。其后,弃的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帝喾的次妃叫简狄,简狄也生了一个儿子,叫契。传说简狄是帝喾最宠爱的妃子,简狄嫁与帝喾两年多一直没有怀孕。有一次,简狄路过玄丘的时候,因为天太热,简狄便与妹妹在玄池里泡起澡来。正当两姐妹在水里玩得乐不可支的时候,忽然飞来一对燕子,那对燕子竟然就在池子边上下了一颗鸟蛋。那颗鸟蛋当然不是一般的鸟蛋,而是一颗五色彩蛋。简狄生性好奇,以手取过,有心收藏,却苦于无处存放,只得含在嘴里,谁知一不小心,那颗五色彩蛋竟被她吞到肚子里去了。回家不久,简狄产下一子,取名契。

《史记•殷本纪》中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仍命契为司徒”。契因为帮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其氏族为商族。后来,商族的子孙汤,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消灭了夏王朝,正式建立了商朝。

帝喾的第三个妃子庆都生下的儿子就是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传说庆都在娘家居住的时候,有一天,一条浑身赤红的巨龙突然从天而降。巨龙掀起的大风被庆都吸到了肚子里,庆都当时就觉得不太对劲,后来才知道怀孕了。十四个月后,庆都产下一子,取名放勋(尧是他死后的谥号)。放勋来路怪异,长相也异于常人,相传放勋的眉毛是五颜六色的,“尧眉八彩”就是这么来的。

帝喾还有一个次妃名叫常仪,常仪生子挚。帝喾去世以后,挚继承了帝喾的王位。然而挚资质平庸,自知不是弟弟放勋的对手,九年后,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弟弟。由此,华夏民族的历史上这才出了一代圣君——尧帝。

哎,让我们现代人怎么说呢?神灵什么的都是拿来骗小孩子的,怎么就那么巧,全都轮上他?元妃姜生子,帝喾闲着,次妃简生子,帝喾也没出力,庆都生子,帝喾也没帮忙,哎,怎么神灵就这么偏爱他呢?三个老婆生孩子,都不关他的事,好不容易轮到他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了,结果还硬是资质平庸,当了九年后就不得心甘情愿让位,还偏偏继任者是一代圣君,让帝喾情何以堪啊。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横扫六国的秦国军队全都有“将军肚”?


战国时的秦国军队无疑是勇敢的,连史家都称之为虎狼之师。他们崇尚武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令敌人闻风丧胆,因此,秦军扫灭六国如风卷残云。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栩栩如生,有两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一,秦国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一些士兵戴的是麻布做成的小圆帽,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其二,秦国的士兵们肚腹微凸,现代人称作“啤酒肚”“将军肚”。

在战场上生死拼杀的士兵,怎么可以不戴头盔这种个体防护器具呢?这毫无疑问会增大士兵伤亡的机会和比例。秦国自商鞅变法起,国力日益强盛,士兵不戴头盔显然与穷无关。韩非子披露: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兴奋得嗷嗷叫,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原来,秦国士兵打仗不戴头盔,是渴望多杀敌、不怕战死的表现。既然渴望多杀敌而不吝惜生命,那就不必头戴妨碍杀敌效果的头盔。秦国士兵打仗不戴头盔,甚至脱去铠甲,显示勇武和自信,无疑会从气势上压倒敌人。

作为能征善战的士兵,怎么会出现肚腹微凸的富态?一般来讲,作为士兵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频繁的战场厮杀环境中,是不容易形成如此体型的。事实上,秦国士兵训练有素,战场上的厮杀也是家常便饭,问题还是出在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上。秦国士兵在两军开战之前,一般都要喝酒,因为酒壮英雄胆嘛。酒至微醺,豪气胆量徒然升起,打起仗来就不惧生死。难怪古书会这样写道:微醺的秦国士兵光头赤足,坦胸露背,英勇无比,左手提着人头和兵器,右胳膊下夹着俘虏,疯狂地追杀自己的对手。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婴儿碰到了大力士,怯夫碰到了猛士,双方之战犹如千钧之力击于鸟卵之上……只要遇见了这样的虎狼之卒,那么,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幸存。

难道秦国士兵真有什么金刚罩铁布衫之类的刀枪不入的神功吗?非也!秦国士兵不惜生命奋勇杀敌的主要动力在于获取军功。商鞅两次变法都有针对军队的改革,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商鞅建立的军功授爵制度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予以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赏赐就越重。证据是敌人的首级。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若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如果军功杰出,岁俸不低于450石粟米,并可衣食600户的租税,也可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二十级爵位(彻侯)岁俸1000石粟米,约合现在的30750公斤,对应大将军之职。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获三级爵位的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仅能填饱肚子。同样,对军人的惩罚也是严酷的。军有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者,处如下刑罚:“身戮家残,男女公于官”。“什伍连坐”规定:一伍中有一人逃跑,其余四人就要受罚,如果能戴罪立功斩敌首级一颗,则可免除刑罚。“百将”、“屯长”率领自己的兵卒在作战时若得不到敌人首级,“百将”或“屯长”是要被杀头的,如果“百将”和他麾下的一百名兵卒或“屯长”和他麾下的五十名兵卒能得到敌人33颗首级,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百将”或“屯长”可以升爵一级。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军队的勇敢既是军功授爵制度催生的,也是严刑峻法逼迫出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勇敢”不仅对敌人残忍,对自己人也毫不留情。据考古发现,秦狱吏“喜”用竹简记载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而大动干戈。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险,不以良心冒险。秦军的“勇敢”在一定条件下也极易转化为“怯弱”,比如由于资源有限,无法再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比如在强敌面前没有取胜的可能,比如敌方有足够的物质诱惑。秦末黔首造反,秦军的战斗意志和不怕死精神几乎荡然无存,降将降兵多如牛毛,似可诠释之。利欲熏心支配下的行为,不能算作勇敢,只能叫做铤而走险;要挟胁迫下发生的行为,也不能算作勇敢,只能叫做逼上梁山。因加官晋爵和严刑峻法而产生的勇敢,是靠不住的勇敢,也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应该源于内心,目的高尚,不为物役,不受胁迫,不惧强敌,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王淼之 婉如清扬)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清武林天下第一手!古稀之年一人VS日本5大高手!


晚清武林天下第一手!古稀之年一人VS日本5大高手!

说起武术,咱中国人头可以抬得很高。晚清虽然国弱,国见国欺,但咱民间的兴武之风依然强劲。咱晚清武林高手多的很,董海川,黄飞鸿等,都是高高手,不过真正有天下第一手美称的是一代宗师孙禄堂。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后,家中一贫如洗,和古代的那些先贤一样,他由母亲抚养成人。一直以来,他都非常喜爱武术,认为武术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气神。于是他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然不长,但因为他好学苦练,所以也练得一身好功夫。

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出类拔萃的他便被师傅推荐给他师祖郭云深继续深造。在这期间,他把形意拳的真功给学全了。

武术生涯没有终止,他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后,跟随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离开师门后的他,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他不但把师父们教的东西全部学会,而且更是融会贯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也许是英雄惺惺相惜,郝大师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从此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终于把三家精华融在一起,于1918年创立了孙氏太极拳,自成一家。如北平的《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惟一名手。”

孙禄堂晚年,正是列强环伺的时期,国力衰微任人宰割,民族危亡危在旦夕,在外侮面前,孙禄堂大义凛然,从不退缩。

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大长我国人威风。因此他在武林中得了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不仅如此,就连《世界日报》也都认为他“其艺已臻绝顶。”

也许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真正撼动历史的巨轮,但是象孙大师这样的人,有民族节操,有古君子风范。正如天津的《大公报》评价先生道“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值得敬重!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贡什么才是最好?桔子?葡萄?还有手纸!


《诗》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商代之初,各路诸侯及部落首领,朝见天子时就要拿着最好的物品进贡。包括精美织绣、宝玩珠玉、以及各地特有的物产,专供天子享用。

这种做法到了汉代,更是发展成为了一种礼制。《汉书》曰:“分九州岛,列五服,物土贡,制内外。”把诸州进纳土产特供,作为一项维护皇权尊严的政治任务。汉代枚乘在《七发》中借楚国太子有病说事,表达对贵族奢侈享乐的不满,提到的“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山梁之餐,豢豹之胎”,这些天下至美的食品,也就是各地进呈的特供。皇帝,收纳特供的目的,并不是看重其价值,而是视为诸侯臣僚尽忠臣服的体现。因为回去时是可以收到一大堆赏赐的。

既然贡给皇家,那当然得是最好的,就连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巨大,也不是普通人能够享用的,必须敬献给皇帝。《太平广记》载,唐高宗时,益州长史李崇真的官署里结了一个很大的橘子,想要上表献给皇帝,后来发现有异,剖开一看,竟然有一条赤练蛇盘踞橘中。唐德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见到一只斗大的柑子,想进呈皇帝,时有医生在座,劝他不要鲁莽从事。韦皋让人剖开看,柑子里面竟然有一条两头蛇。后人当然明白这些事的真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瓜果单纯地大倒可能是肥料充足,或者基因突变,但是里面整条蛇是为嘛?明显是造势嘛,越神奇,越尊贵,能不能吃,已经不重要了。要的就是与众不同。

明代的特供最为奢靡,就连皇帝用的手纸,都是以四川的野蚕茧织就,特供进呈上来的,这东西用一次就得丢。也有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一度下令停止进贡丝绢手纸,但他手下的那些能臣贤吏告诉他,这样做倒是可以节省一些开支,但是好多百姓会因此失业,就是要断了他们的生计呢。为了百姓能糊口,能安居乐业,皇帝勉为其难,只好继续用下去。

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载,明神宗时,宫廷以享受反季节的蔬果、鲜花为时尚,专门有人冬天在地窖里烧火,营造暖室环境,种植黄芽菜、韭黄、西瓜、牡丹花,作为特供进呈大内。因花费巨大,神宗末期,内府告匮,不得不挪用济边银来填补亏空。

清代的特供也是差不到哪去。王士祯的《居易录》云:“弋阳汪少伟,赴一中官请,设饭止半盂,而香滑迥异常米。问所从出,云是四川以岁例入贡者,其米生于鹧鸪尾,尾止二粒,取出放去,来年则更取之。”说是有人获一太监宴请,席间每人只上了半碗饭,极为香滑可口。客人问米的产地,太监说是宫中的特供,产自于四川的一种鹧鸪尾巴,每只鹧鸪只长两粒,每年取米之后就把鹧鸪放走,来年则可又取,极为罕见珍异。这明显又是在胡说八道了,听说过鸟尾巴上长瘤,没听说过长米,这太监也真能吹。不过一个太监都能这样大张旗鼓地用宫中特供的东西请客,也稍稍明白为什么晚清会那么交游广阔了。

鸟尾巴长米,太扯,但另一种特供,却非常可信。

某日咸丰要在圆明园召见丁宝桢。丁宝桢到得早,内侍把他带到一间小屋中坐,丁宝桢见桌上有一碟葡萄,颜色紫翠,新摘下来似的诱人,还是五月时节,那会儿葡萄都没成熟。丁宝桢随手摘了一颗吃。片刻之后,他突然那啥火起,他马上明白自己吃了该给皇帝吃的那啥药,这可不得了,宫里只有女人,而且他还吃了该给皇上的东西,怎么办?只好假装说自己得了急病,按着肚子地在地是。内侍一看桌上的葡萄,也明白了,赶紧拿药来给他解,可是这得有特殊解药,没办法,他只能被人抬着从另外一个小门出园回家。好惊险!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太后最宠太监之死,其实是有内幕的?


本来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州)和慈禧的红人安德海应该是没什么特殊关系的,充其量是为一个主子服务。丁宝桢是咸丰年进士,1867年升山东巡抚,绝对是刚正激烈,一清如水,铁面无私,不喜趋奉的好官。而安德海凭西太后之宠,所做所为难免不法,对此,尽管管不着,丁宝桢心里还是不满。

安德海当然也看不惯丁宝桢。他是西太后的红人,只要讨好了西太后,其他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包括皇上。只要有太后在,还怕没他的好处?他本着这样的精神,伤人?不怕,反正受宠。有一次,山东巡抚丁宝桢叩见慈禧太后,不慎顶戴失落。那时服装不整或佩戴有缺,为之不仪,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当时。慈禧并没吭声怪罪。安德海却站在一旁, 装腔作势地大声说:“丁宝桢,你好大胆,竟敢在老佛爷面前失仪,你还要脑袋不?”丁宝桢赶紧捡冠准备戴上时,安德海走近脚一抬把丁宝桢的顶戴踢滚到一旁。这个就是太过得意了,不尊重人了。那还是因为丁宝桢没长年在宫里,否则有他好受的,至于皇上,命就苦了点,有事没事被小安子给找了茬,还得陪笑脸。想当年载淳还是大阿哥时,就被小安子说了无数坏话,可见安德海有多骄傲。咸丰死后,载淳掌权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安德海。

也是安德海该死。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初,安德海奉太后密令江南采购,他的两艘太平船沿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一路上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沿途官员纷纷巴结,安德海过足了瘾。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一个太监出京已经是死罪,他还这么嚣张,西太后根本罩不住他!

安德海离京,载淳立即到长春宫绥寿殿去找慈安太后商量。慈安早知载淳有除掉安德海之意,同时也认为不除掉后患无穷。但如何除掉他,确实费了一番心计:安德海离京期间,必有折子奏来。只要慈禧不知,事情就好办。于是慈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以慈禧近日身体欠佳为由,建议让皇帝看奏折,学习处理政事。慈禧也同意,就传懿旨:内奏处的黄匣子先送给皇帝。让皇帝每天下了书房到自己的翊坤宫看奏折。这样一来,就好办了。

要找安德海太容易了。当丁宝桢接到德州知州赵新的禀报后,便立召抚院幕僚商议,决定一面拟密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动用紧急公文。派快马分别下令东昌(今聊城)知府程绳武,驻东昌总兵王心安,济宁知州王锡麟,泰安知县何毓福及沿河各县。对安德海一伙跟踪准备缉拿。

八月初五夜,丁宝桢亲审安德海安德海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他才说是奉西太后懿旨出京。可地方既没见到明发上谕,安德海手中又没有奉准出京的勘合(当然不能给),当然丁宝桢不认可。安德海恼羞成怒,轻蔑地冷笑道:“丁大人,你想把我怎样?难道还要杀我不成?”丁宝桢厉声斥道:“你携带妇女,擅用龙凤旗,还有小旗子上那玩意儿;你一路招摇,惊扰地方,不要说是假冒钦差,就算果有其事,凌迟处死,亦不为过。”

载淳终于盼来了丁宝桢关于安德海的折子。他瞒着慈禧立即召见了恭亲王奕沂和内务府大臣明善及其他有关大臣,决定让恭亲王马上赶到军机处,命军机大臣宝望执笔拟密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旨曰:“览奏曷胜骇异,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处,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速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讯折回直境。或潜往河南、江苏等地,即著曾国藩等饬属一体拿来正法。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将此由六百里各谕令知之。钦此。”载淳安排好一切。特别叮嘱,廷寄明天晚上一定得递到。兵部驿使接旨后,以六百里加急递往山东。西太后为了救小安子,在知道事情后,也派加急懿旨,可是竟然被无视了!

安德海的死,其实是帝后斗法的结果。安德海不知死活,自是该。而丁宝桢与他有隙在先,而且安德海所作所为明显触犯国法,他丁宝桢有圣旨在手,不除掉他,天理不容。于是安德海被暴尸三日,而西太后知道后也无济于事,她再能干也无法让小安子活过来。她不但无法为最心爱的太监报仇,而且为了收买人主,她还不得不提拔丁宝桢……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8日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吉思汗和乾隆极度赞誉,他一句话拯救万千百姓!


历代帝王都追求长生不死。成吉思汗晚年也如此。金兴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汉臣刘仲禄说丘处机法术高超,道行深远,动心了。刘仲禄原是金国人,蒙古大军攻入燕京(今北京)不久归降蒙古。他能做鸣镝,通晓医术,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成吉思汗的近侍官。

丘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山东登州栖霞人。丘处机19岁出家为道,拜全真道教主王重阳门下。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全真七子”之一。

1217年,丘处机接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民间传说,丘处机有长生之术,其年龄有300岁。“四国”之中,有3位帝王先后邀请丘处机,首先是金宣宗,他请丘处机赴汴梁(金朝都城,今河南开封);第二是宋宁宗,他请丘处机到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第三是成吉思汗,他请丘处机临草原。丘处机认为金朝有“不仁之恶”,南宋有“失政之罪”,都被他拒绝了,丘处机选择了成吉思汗。

1219年阴历五月,成吉思汗派刘仲禄赴山东邀请丘处机。刘仲禄奔波达7个月,阴历十二月到山东莱州昊天观。

成吉思汗派遣近臣刘仲禄带着虎头金牌,金牌上刻着“如朕亲行,便宜行事”8个字。同行的有20名蒙古兵,刘仲禄恳切邀请丘处机莅临草原。

1220年正月十八,73岁高龄的丘处机带赵道坚、尹志平、夏志诚、王志明、李志常等18名弟子离开昊天观,阴历二月二十二到达北京。成吉思汗虽然不住在北京,但北京的蒙古军将领知道,成吉思汗已于1219年六月西征花剌子模。丘处机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万里迢迢,恐有不测,他想约成吉思汗来北京见面。于是,他给成吉思汗写了一封信。

8个月后,成吉思汗的回信到了:“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达磨东迈,元印法以传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顾川途之虽阔,瞻几杖以非遥。爰答来章,可明朕意。”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第一次见面之前,一直称他为“真人”。从第二次见面开始,称丘处机为“神仙”,此后,再也没有改变。

丘处机从北京到成吉思汗的驻地,历时14个月,行程万余里。他和成吉思汗有过12次谈话。

他们说了很多很多,归纳起来只有三个方面:一是治国之理——止杀,二是强身之要——清心,三是教民之法——行孝。《元史·丘处机传》载:“拳拳以止杀为劝”以赤诚之心劝成吉思汗不要杀人。又载:“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西征,每天都为前线战事而劳神,丘处机每每劝谏成吉思汗:凡是要统一天下的人,一定不会把杀人当成嗜好。当成吉思汗问起治国方略时,丘处机的回答是:敬天爱民是第一要务。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分别后,成吉思汗多次写信给丘处机,表达其深深的思念之情。

1227年,成吉思汗全力进攻西夏,战事很紧张,但他仍不能忘记丘处机。“五月二十有五日,道人王志明至自秦州,传旨改北宫仙岛为万安宫(北京北海太液池南部),长春观为长春宫(今白云观),诏天下出家善人皆隶焉,且赐以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

一般来说,佛家修炼的地方叫寺,道人修炼的地方叫观,帝王的住所才叫宫。成吉思汗改“观”为“宫”,这说明成吉思汗把丘处机视为帝王。礼遇之高,由此可见。

1227年阴历七月初九(公历8月22日),丘处机在北京白云观仙逝,享年80岁。阴历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于甘肃省清水县,享年66岁。

从成吉思汗和丘处机相见到各自离开人世,前后5年多,他们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丘处机的“止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铁骑征战,大大减轻了对平民的伤害。乾隆皇帝写的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一语中的。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6日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纪检书记为何怕小小门卫?


宋朝最高纪检部门(御史台)有个老门卫,已经六十多了。老门卫服务了四十多年,前后经历了二十多位纪检书记(御史中丞)。宋朝小吏、官员界限分明。一旦为吏,就是一辈子。没有了贪求奢望,老门卫多了几分超然。老人家看惯了官场的沉浮盛衰,地位虽然卑微,见识却高人一等,尤其擅长品评历届领导的贤愚优劣。不过,老门卫深知祸从口出。领导最是讨厌下属在背后蜚短流长、搬弄是非。老门卫从不搞地下工作,他的品评方式非常公开,非常另类。
  作为门卫,老人家手中经常拿着一根木棒(类似如今的警棍)。每当纪检书记经过大门,老门卫躬身行礼。若是认为该书记不错,老门卫就横着拿木棒;若是觉得该书记混蛋,老门卫就竖着拿木棒。老门卫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评价历届领导。
  不知道怎么,门卫以木棒横竖评价领导的消息传播了开去。大家回想以前,看看现在,惊奇地发现老门卫的品评相当精准。此前有一任书记,貌似忠良,在反贪腐会上大喊口号,后来却锒铛入狱,让人大跌眼镜。在大家都不明真相的时候,老门卫已经用木棒告诉世人,此人根本就是一个昏官、庸官。
  历届书记经过大门时,无不心惊胆战,担心木棒会竖着。纪检部门的大小官员乃至朝中百官,也都时时关注着老门卫的木棒。老门卫和他的木棒遂成为品评纪检书记贤愚优劣的风向标。
  这一年,范讽出任纪检书记。范讽为人刚正不阿,作风强硬果敢。此前,章献太后垂帘听政,范讽曾与朝中官员共同禀奏,要求太后还政仁宗。虽然请求没有获准,范讽的风骨、操守却受到百官尊崇。宋仁宗对范讽也另眼相看。一朝亲政后,宋仁宗亲笔草诏提拔范讽为纪检书记,主持全国官员的风纪纠察工作。
  范讽当然也听说了门卫和他那木棒的事情。范讽自觉清白无私,经过大门的时候还是不免有些紧张。看到老门卫横端着木棒躬身行礼,范讽长舒一口气。以后的许多天,范讽入衙办公,门卫都是横着木棒行礼。渐渐地,范讽有些习惯,大家也都有些习惯了。确实,以范书记的才干品行,还会出什么差错呢?
  有一天,范讽照常上班。路过大门时,范讽没有留意门卫,径自走入办公大楼。没多久,秘书禀报说,老门卫有事情禀告,不知道大人能否拨冗一见。范讽很意外,来纪检部门两三年了,老门卫从来没有找过自己。莫非老人家遇上了什么麻烦事?对待那些跑官要官的下级,范讽自然疾言厉色。可对门卫这样忠厚淳朴的老人家,范讽愿意放下架子,帮他一帮。
  门卫进来,躬身行礼。范讽从如山的公文中抬眼一瞥,老门卫竟然是竖着拿木棒。范讽大吃一惊,这还了得!
  范讽立刻走下书案,走到老门卫身边。拉着门卫的手,范讽询问:“老人家,你的木棒忽然竖着。莫非是我犯了什么错误?”老门卫支支吾吾,不说。范讽再三追问,并以人格保证绝不打击报复。老门卫才说:“大人确实犯了一个小小错误。”
  原来,昨天范讽接到通知,中书省(宰相办公处)几个领导将会前来视察,中午会在这里吃个便饭。虽然是工作餐,可是毕竟是接待领导,马虎不得。范讽亲自把厨师长叫来,一一交代几位领导的口味偏好,务必要让每一位领导吃好,喝好。范讽已经重三遍四交代了好半天,临到厨师长走出房门时,又把人家叫住,叮嘱了好几遍。这一切,老门卫都看在眼里。
  今天早上,范讽走过大门,门卫已经是竖着木棒,可范讽没看到。门卫不放心,特意跑到范讽面前提醒。
  范讽想想,这件事情确实发生过。不过,领导前来视察,自己重视饮食有什么过错呢?吃饭也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嘛。
  门卫说:“身为领导,只要按照制度办事就可以了。如何接待上级领导,早有制度规定。万一犯错,自有制度惩罚。何必喋喋不休地交代呢?如果让大人您掌管天下,都像昨天那么喋喋不休,那不是让百姓劳苦,使天下人讨厌吗?我心中认为您做得不妥,不知不觉,木棒就竖着拿了。”
  范讽听后,大笑。范讽是个有度量的人。虽然门卫身份卑贱,可是话说得在理。身为纪检长官的自己,不知不觉把接待处处长的工作给做了,传出去确实掉价。为何如此呢?归根究底还是功名心太重啊。老门卫不愧是饱经世事的老前辈,话说得委婉含蓄,给范讽留够了面子。范讽向门卫道谢,感谢提醒,表态以后一定改正。
  第二天,范讽从大门经过,特意看看门卫。门卫又和往常一样,横着拿木棒。
  这件事情在京城官场传开,人人都称赞范讽大度,门卫公正。两人都成为大宋纪检部门的传奇。

120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50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6日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娘家门第高贵,皇帝对她情深意重,但她仍然只能成为废后


帝后的感情,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几对真正恩爱的。中国历史这么久,有数的也就那么几个,一个朝代还摊不上一个的量,可见,爱情这东西不只是奢侈品,对于帝王来说简直就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

  一般来讲,就算不是分裂政权,平民皇后的机率也不大。但是帝后感情好,皇后出身高门,而且还成为废后的,例子不多。不多不代表没有。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挖史书,然后找出那些不一样,奉献给大家。

  西魏是个没有大一统的分裂政权,还在早先姓拓跋的时候,皇族的权势还行,但是改姓成元之后呢,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时,朝中的权臣宇文泰等就再也不容许小皇帝表达什么不同意见了,包括他的婚姻状况。

  元宝炬的正妻乙弗氏祖先原是吐谷浑渠帅,号青海王,从她的高祖算起,她们家三代都和公主结亲,而女儿们也大多数成为王妃。乙弗皇后的父亲乙弗瑗曾为仪同三司、兖州刺史,母亲是北魏孝文帝第四女淮阳长公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乙弗氏家族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也即是说这位皇后的出身是显赫之极,与皇帝元宝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相传淮阳长公主曾说:“生女儿又何妨,像我们女儿这样,比男孩强多了。”

  公元525年,乙弗氏年十六岁时,和元宝炬结婚。535年,元宝炬即位她就被册封为皇后。皇后节俭,平时穿旧衣,吃蔬菜,为人仁恕没嫉妒心,皇帝很喜欢,也很敬重她。不过乙弗皇后虽然生下十二个孩子,但大多早夭,只剩太子元钦及武都王元戊活着。

  只是世间事难以完美。西魏四面受敌,要想维持下去,只能寻找强大的联盟。而柔然国是最强势的一支力量,权臣宇文泰劝元宝炬娶阿那瓌可汗的大女儿,成了女婿之后,就免去柔然患边的问题了,但元宝炬并不想这样。可宇文泰不是为了征求他意见而劝的,他早已派出使者前去请示,使者带回来的话就是想结亲也行,但必须是当皇后,否则免谈。对于元宝炬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后宫佳丽虽多,有多少是真正贴心的人呢?他与她心心相印,家门相当,是他的一个伙伴,为了国家,一定得废她,怎么下得去手?

  没有权力的皇帝,再坚持也没有大用处。公元538年二月,乙弗皇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

  新上任的皇后年轻,根本容不下任何人,更别说是曾经十分得宠的原皇后了。对于她来讲,

  只要乙弗氏还住在都城,那就是威胁。元宝炬无奈之下,只好让武都王元戊去当秦州刺史,顺便把母亲乙弗氏一起带走,不住都城,总可以了吧。但是谁能想得到,感情的力量就是那么强大,传说中元宝炬对现任皇后不好,总是想念前皇后,而且还下密诏让前皇后把头发留长,以备将来还都重聚。至于传言说两人还生了孩子,那就不知真假了。

  无论怎么说,这事情算闹大了,公元540年,柔然老丈人大举犯边,有人说是为现任皇后报仇。真的还是假的都不重要,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谁说得清?为了打消老丈人的疑虑,平息现任皇后的怒火,也为了百万生灵,无奈之中的元宝炬派中常侍曹宠带着他亲手写的诏书前往,前皇后接诏,泪流满面“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与儿子诀别,寄语皇太子,延请和尚供佛,让身边几十个侍婢出家,她自己落发后进房,自杀,史书上写“引被自覆而崩,年三十一。”也许有人会质疑她的死法,但请轻喷。

  元宝炬带着深深的无奈和怀念写下遗诏,让她跟自己合葬在一起,纪念这段死去的爱情。至于皇后柔然公主,其实也很可怜,她16岁时难产,据说死前还见到了前皇后的鬼魂。鬼魂之说当然虚无,但不可否认,这人尽管可恶,但也是牺牲品。(婉如清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7月21日 21:29 , Processed in 0.0611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