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一字并肩王

转载:品读封神系列(大部分是叶之秋先生所著“堪破封神”)

[复制链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0、云中子为何敢泄漏天机?(下)


   降妖计划失败之后,云中子非常不甘心。
  辛辛苦苦下山一趟,结果既没有除掉妖怪,也没有闯出名头,就此回到终南山,脸面实在丢不起。
  于是,云中子走到大街上,连连慨叹。他说: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国当兴;三则神仙遭逢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罢,罢,罢,也是贫道下山一场,留下二十四字,以验后人。
  然后,云中子在司天台的官衙墙壁上提笔写了一首诗。诗云:
  妖氛秽乱宫廷,圣德播扬西土。
  要知血染朝歌,戊午岁中甲子。
  云中子这个举动可谓惊世骇俗。元始天尊八成会被云中子吓出一身冷汗,估计就连高高在上的鸿钧老祖,也会关注到这个草根散修。
云中子口中所说的五件事情件件都还没有发生,但件件最终都发生了。莫非,云中子能够未卜先知,预言未来?
其实,在西游世界也好,在封神世界也好,没有谁能够真正未卜先知。
云中子口中所说的五件大事,其实都是鸿钧老祖与三教圣人签订封神榜时商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人间百姓来说,自然是隐秘,可是,在仙界早就传开。在之后的封神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阐教、截教仙人都知道以上内容,包括一些无门无派的散仙。
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仙界高层动向,渴望加入仙界主流的大罗金仙,云中子知道以上五件大事,一点不稀奇。
      但是,云中子把这些仙界秘闻以诗歌的形式写在人间官衙墙壁之上,这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要知道仙界高层虽然已经定下了灭商兴周的计划,并且已经在缓缓推进,但是,正式展开封神大战,即商周两国之间的对抗战争的时机还远远没有到来。
  当时的商朝除了北海有小叛乱,天下还是臣服于商。当时姜子牙都还没有下山,西伯侯姬昌更是还处在人生的茫然阶段。
  云中子这种泄漏天机的行为,实在是胆大包天。
  云中子为何要这么做?
  说穿了,云中子是一草根散修,他太想出名了。想出名,博上位最好的途径是什么?是爆料!爆仙界秘闻!
      云中子如此肆意妄为,为何仙界高层没有把云中子抓去惩罚一番呢?
  书中提到,百姓围观之后,虽然纷纷将此诗纷纷传言,却并没有谁看懂此诗。就连司天台太师——国家养育的专业巫师,都没有勘破这首诗。
  那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即皇宫内有妖怪(九尾狐化身妲己)作祟,未来的天子已经降生在西方。至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的日子,是在戊午岁中的甲子日。  
  云中子的诗歌写得还算含蓄,明白人看得懂,糊涂人都看不懂。并且,云中子的诗歌并没有传到商纣王耳中,对封神大业的影响微乎其微。
云中子爆料仙界秘闻,风险很大,但收益更大。最终,他成功规避了风险,获得了丰厚收益。很快,云中子就进入了阐教高层的视野。像云中子这样有破坏力且无派系的仙人正是元始天尊积极拉拢的对象。
       凭着其超强实力与过人谋略,数年后,云中子在阐教中就获得了堪比十二仙首的崇高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1:商纣王炮烙忠良另有玄机?(上)


  虽然说成者王侯败者寇,最后的成功者往往会肆意篡改历史,抹杀真相,以便使时人、后人认可其正统地位,但是,失败者之所以会失败,必定有其过错处。
  就像商纣王,无论多么喜欢翻案的学人,都无法把商纣王描绘成一个明君、贤君。在他手上犯下的罪孽,实在太多。
  只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一一查看商纣王犯下的那些罪孽时,却将惊讶的发现,商纣王其实根本不昏庸,一点不糊涂。他做出的许多恶行,都是他当时认为最应该做的。
  换言之,商纣王炮烙忠良、诛妻杀子绝非一时冲动,更不是像许多朋友误认为的——被九尾狐狸妲己迷住了。商纣王是在非常清醒的情况下,下达了这一系列残酷命令。
  何以见得呢?
  
  原著第六回目录是《纣王无道造炮烙》,故事讲的是司天台太师杜元铣见到云中子题诗,感慨商纣王被妲己迷惑,担忧成汤江山社稷,于是,携手首相商容,共同到纣王寝宫进谏。因杜元铣言辞激烈,触怒了商纣王,商纣王便要将其处死。一旁妲己进言说,她有一种酷刑,名叫炮烙,可以让罪犯生不如死。以此酷刑惩罚罪犯,必定可以震慑群臣,以儆效尤。商纣王采纳。后来,上大夫梅伯听闻将要炮烙杜元铣,大怒,也跑去劝谏纣王。在妲己的挑唆下,纣王下令将梅伯一起炮烙。首相商容心灰意冷,主动辞官,回归故里。
  从梗概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起冤案之所以铸成,苏妲己的挑唆,确实起到了极为恶劣的作用。
  只是,苏妲己说了什么,竟然让商纣王态度全改,立场大变?是苏妲己施展了狐媚之术,让商纣王丧失了理智,还是商纣王另有考虑?
  且让我们看看群臣说了什么,妲己又说了什么。
  先看杜元铣。杜元铣首先告诉纣王,最近天象异常,上天不满,不久将有大灾降临。之后,杜元铣分析说,为何上天不高兴呢?有两个原因:其一,之前有道士云中子献宝剑除妖,纣王不应该焚毁宝剑,导致宫中妖气不散;其二,纣王身为天子,几个月不理朝政,整日沉湎酒色,留恋后宫。
  杜元铣这次上朝,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因此,他言辞激烈,批评纣王很不客气。就连“朝纲无纪,御案生尘,朝政紊乱,百官失望”等等语句都说了出来。
  面对杜元铣如此激烈的进谏,商纣王是不是勃然大怒,立刻就要处死人家呢?没有!
  原文说:“纣王看毕,自思:‘言之甚善。’”
  纣王其实一点不糊涂,他也觉得自己最近比较偷懒,被骂纯属活该。何况杜元铣身为司天台长官,就是负责监察天象,及时反馈,以便天子、宰相能够采取措施,扭转天意。人家职责所在,说得也全在理。
  此时,商纣王没有半点想责罚杜元铣的意思。
  但是,妲己之后的禀奏,从另一个解读解读杜元铣的奏章,一下子就让杜元铣从一个关心国家,心忧百姓的忠臣,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图谋不轨的逆贼。
  妲己说:“前日云中子乃方外术士,假捏妖言,蔽惑圣聪,摇乱万民,此是妖言乱国;今杜元铣又假此为题,皆是朋党惑众,驾言生事。百姓至愚,一听此妖言,不慌者自慌,不乱者自乱,致使百姓皇皇,莫能自安,自然生乱。究其始,皆自此无稽之言惑之也。故凡妖言惑众者,杀无赦!”
  妲己精通语言艺术,推理环环相扣。既然杜元铣拿云中子说事,那就要先搞臭云中子。虽然纣王失约,烧了宝剑,但事实上谁也没有亲眼见到后宫中有妖物。既然后宫没有妖物,云中子却说后宫有妖物,这不是欺君罔上,迷惑百姓是什么?
  如今如何理解杜元铣也说宫中有妖气呢?很简单,杜元铣与云中子早有勾结——否则云中子怎么会跑到司天台、杜元铣的官衙门前题写反诗呢?
  身为天子,最担心的就是臣下结成朋党,共同进退,挟制君王。
  杜元铣身为朝廷官员,不去制止谣言,维护天子威仪,却参与散播谣言,使得朝歌人心惶惶。人心一乱,国家难安。
  杜元铣犯下结党营私、蛊惑百姓两大罪状,自然应该杀无赦。
  商纣王一听,立刻说:“美人言之极当!传朕旨意:把杜元铣枭首示众,以戒妖言!”
  妲己的话貌似有理,其实有很大的破绽。一听纣王改变态度,要杀掉老杜,一旁的宰相商容连忙劝阻。
  他强调,杜元铣乃三朝老臣,身家清白,世代忠良。此前老杜和云中子根本就不认识,何来结党营私之说?何况,杜元铣身为司天台掌管,本就拥有观察天象、禀奏朝廷的权力。既然天象说宫中有妖气,杜元铣为何说不得?
  商纣王听后,思考许久,最后告诉商容,杜元铣还是要杀。为何呢?
  纣王说:“不斩元铣,诬言终无已时,致令百姓皇皇,无有宁宇矣。”
  原来,人家纣王一直都明白,杜元铣既没有勾结朋党,也没有制造谣言。但是,云中子在朝歌制造的恶劣影响已经形成,后宫有妖魅的流言,使得百姓对天子至高无上的威权也产生了怀疑。这是纣王绝对不能让容忍的。
  为了维护王权,挽回天子的尊严,纣王明知杜元铣没罪,也只能借杜元铣的头颅以平息谣言,以树立君威。
  并且,在如此情况下杀了杜元铣,多数人只会痛骂妲己很辣,觉得纣王耳根软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16 来自连趣论坛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字并肩王 于 2017年1月15日 08:19 编辑

勘破西游31、商纣王如何击败宰臣集团,成功夺回君权?(下)

 至于杀上大夫梅伯,与杀杜元铣情形不同。纣王本无心杀老杜,但是对梅伯却早就有杀心。
  听闻杜元铣入狱,梅伯气呼呼入宫,一见纣王,劈面大骂。商纣王虽然不满,但依然将杜元铣所谓的罪状一一说明。不想梅伯不依不饶,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就训斥纣王是昏君,并且气呼呼的诅咒说,成汤数百年江山就会丧失在纣王这个昏君手中。
  梅伯与纣王一共两番对话,单单昏君一词就说了三次。毫无疑问,这是对商纣王的极大蔑视。
  梅伯为何对商纣王说话如此不客气呢?
  大家应该还记得第一回的故事吧,当初请求册立三王子为太子的,正是宰相商容与上大夫梅伯。换言之,梅伯不但是三朝元老,并且对纣王有大恩。
  正因梅伯自视为纣王恩人,于是才会在纣王下令,仅仅让商容一人入后宫的情况下,擅自跟随进入后宫。
  即位以来,有三件事让纣王日夜忧心,辗转难眠:
  其一、宰臣专权;其二、诸侯割据;其三、后宫跋扈。

三件事中,宰臣专权尤其让纣王苦恼。
  在此前的文章我曾经提到,商纣王即位之后七年,其实一直没有亲政。朝政大权一直掌握在闻太师手中。此刻,闻太师已走一二年,但是,朝廷当中依然有一帮元老,处处掣肘纣王,让纣王不得如意。
  故当首相商容等人说纣王不理朝政时,纣王气呼呼的说,政务自有宰相处理!他这个天子,半年不上朝,天下照样转。(《封神》中明代的痕迹很重。)
商纣王一直想着如何削除宰臣集团的力量。只是,闻太师威望极高,纣王深深忌惮;首相商容处处忍让,全无过错;亚相比干谨小慎微,从不出头。
商纣王一直找不到机会。
  此刻,既然宰臣集团骨干梅伯接连犯下擅闯后宫、藐视君王等多项大罪,商纣王正好抓住机会,除掉梅伯!
  自古以来,相权与君权就是势不两立。
  相权重则天子危,君权重则天下危。对于商纣王来说,当然要巩固君权。想要巩固君权,当然要把挡路的石头砸掉。
       应该说,商纣王这一手敲山震虎、杀鸡骇猴的效果很不错。就在当天,首相商容就主动找到纣王,请求告老还乡。商容一走,朝歌宰臣集团即受到重创。纣王夺回君权的行动,获得了重大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2、步步惊心夺宫计,姜皇后为何被废?

  在《封神演义》关于纣王的故事当中,有两个故事最为精彩:其一,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其二,妲己计除姜后,成功上位。
  姜子牙的故事我们后文再说,本文先来说说姜皇后被废,妲己成功封后的故事。
  
  姜皇后身为纣王正妻,乃一国之母;孕有二子,且长子殷郊已正位东宫;其父姜桓楚是统领东方两百镇诸侯,位在四大诸侯之首:放眼人间,姜皇后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夫人,身份贵重,无人可比。
  妲己在当时不过是区区美人,连个妃位都没有混上;父亲也不过是八百镇诸侯之一。可以说,论身份,论背景,妲己根本斗不过姜皇后,更不要说取而代之了。
  可是,事情的发展就是那么让人目瞪口呆。就在商容罢相不久,纣王就宣布废除姜皇后之位。
  即便纣王是一国之君,在没有充分的理由下,根本不可能废除皇后。那么,纣王废后的理由是什么呢?原著锁拿皇后诏令如下:
  敕曰:皇后位正中宫,德配坤元,贵敌天子。不思日夜兢惕,敬修厥德,毋忝姆懿,克谐内助,乃敢肆行大逆,豢养武士姜环,于分宫楼前行刺。幸天地有灵,大奸遂获,发赴午门勘问。招称:皇后与父姜桓楚同谋不道,侥幸天位。彝伦有乖,三纲尽绝。着奉御官拿送西宫,好生打着勘明,从重拟罪,毋得徇情故纵,罪有攸归。特敕。
  原来,那天纣王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决定上朝去见见百官,处理下政务。可是,纣王一行人刚走到分宫楼(此楼乃前朝与后宫的分界)前,忽然见到一个男子,身高丈四,头戴扎巾,昂然不跪,不但不跪,手中还拿着明晃晃一把宝剑,如狼似虎一般,大喝一声,冲上前行刺。边走此人还边喊:“昏君无道,荒淫酒色,吾奉主母之命,刺杀昏君,庶成汤天下不失与他人,可保吾主为君也!”
  结果,此人连纣王的衣衫都没有碰到,就被纣王的侍卫给拿下,绑成粽子一般。经过中谏大夫费仲的审讯,刺客坦承,自己乃是东伯侯姜桓楚之家将姜环,奉命潜入宫中,在皇后姜氏的命令下,在分宫楼前行刺。
  在刺客被当场擒拿,且供认不讳的情况下,纣王下达了锁拿皇后的诏令。

  明眼人一看此事,就会觉得疑点太多:
  疑点一、刺客为何知道纣王行踪?
  以纣王的身份,其安保工作必然是帝国重中之重的大事。他的行踪,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事先知道。即便是保驾的将领兵丁,多数也是临时奉命而已。
  那刺客等候在分工楼前,一副料定天子必定从此经过的样子。区区外臣,如何能够知道天子的行踪呢?
  疑点二、刺客行刺方式很可笑。
  以纣王的身份,其出行必定是前呼后拥,有百千武士护卫。更不要说商纣王本人就有万夫不当之勇,当年曾经亲手格杀猛虎,勇武之名,传遍天下。
  刺杀天子乃是抄家灭族的大事。既然行动,自然希望成功。可若想成功刺杀纣王,就应当选纣王落单的时候,派出武林高手前来刺杀。而不是像那所谓姜家家将姜环,在护卫丛丛时还主动冲上前去。
  疑点三、刺客主动暴露主使者很可疑?
  既然是要搞暗杀,搞行刺,就证明无法正面对敌。但凡真正的刺客行刺,必定谨守秘密,被抓后或者吞药自尽,或者宁死不招。哪里会像蒋环一样,喊着口号冲上去刺杀。一旦被抓,还竹筒倒豆子,什么都说了出来。
  疑点四、刺客为何能混入宫中?
  纣王曾经询问当天轮值将领鲁雄。鲁雄宣称,昨晚自己一直在前殿来往巡查,并未见到任何人从午门进入后宫。鲁雄隐含的意思是,刺客早就潜藏在后宫。当然,鲁雄也提出另一种可能——刺客在百官上朝时混入,潜藏在分工楼前。  
 
  既然疑点如此之多,纣王本应当细细盘查。毕竟一国之母的清誉不容诋毁。可是,在拿到姜环的认罪供状后,纣王不顾百官反对,果断下诏,锁拿了姜皇后。
  纣王为何要如此做呢?是纣王昏庸无道,被酒色迷了双眼,看不清是非对错了吗?
  不是的。以纣王之精明,对刺杀事件的前因后果虽然未必一清二楚,但是,姜皇后有冤屈、姜环刺杀另有内情,他必然知道。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纣王只要有中人之姿,就会明白刺杀事件背后的猫腻。
  刺客为何会知道纣王行踪?
  商纣王此前已经一个多月不去上朝。可是,昨天与妲己饮宴时,在妲己的劝说下,纣王答应今天去上朝。
  换言之,真正知道纣王在今天会上朝,将经过分工楼的,只有妲己一人。换言之,妲己与姜环必定有某种联系!而妲己与姜后之间的仇隙,纣王一清二楚!
  纣王勇武过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姜环绝对不是专业刺客。一两招就被侍卫拿下的庸才,也配当刺客?何况,那姜环不打自招,说自己是奉了主母之命来抢夺江山。有这么傻的刺客吗?轻易相信姜环的人,才是傻瓜!
  纣王下令锁拿姜皇后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早就想要废后,姜环事件恰恰给了他一个机会。
       那么,纣王为何决意废后呢?是姜皇后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3、步步惊心宫心计,姜后为何必须死?(上)


  姜皇后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商纣王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姜皇后也必须废,必须死!
  对于天下万民,对于朝中百官来说,姜皇后贤良淑德,有国母风范。但对于纣王来说,姜皇后却有三大必死的理由:
  其一、不解风情,不识抬举。
  那天,纣王与妲己正在喝酒听曲,快活无比。忽然,姜皇后不请自到。
  按照礼制,天子与皇后各有寝宫。纣王的寝宫叫做寿仙宫。皇后在未得天子允许下,不得随意出入天子寝宫。
  听闻皇后到来,纣王并未生气,反倒吩咐妲己说:“苏美人,你当去接梓童。”古时唯有天子之妻被尊称为梓潼。纣王身为夫君,按照礼节,不必迎接妻子,妲己虽然受宠,然在后宫的位分仅仅是美人,故纣王让妲己去迎接姜皇后。
  纣王对姜皇后还是很尊重的。姜皇后进入,纣王下令赐坐,并且亲自为姜后倒酒,还命令妲己下场去歌舞,给姜后赏玩。
  纣王姜后之间并无情爱,有的只有婚姻,只有责任。在纣王看来,自己能如此善待姜皇后,已经足够给面子了。
  可是,姜皇后却始终冷着脸,眼观鼻,鼻观心,竟然一点不看妲己歌舞。不看歌舞也罢了,还上前进谏纣王,痛批纣王荒淫酒色,穷奢极欲,滥杀忠良,宠幸奸佞。并且,姜后还“威胁”纣王说,若是听她话,远离女色(妲己),亲近忠良,那么上天或许会回心转意;若是不听他的话,继续胡作非为,那么,倾家亡国之祸就在眼前!
  若在平日,姜后如此劝说纣王还会忍。可是,当时纣王正玩得开心。如他所说:“御妻,光阴瞬息,岁月如流,景致无多,正宜当此取乐。”他本有心与姜后同乐,谁想到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姜皇后不但不领情,反倒训斥起他来了。
    尤其是姜皇后话语中包含的威胁意味,让纣王极不舒服。这大商的江山,乃是他纣王的,哪里轮得到姜家人做主?
  姜皇后在批评了一番纣王之后,也不看纣王如何,一甩袖子直接走人了。
  纣王当场怒了,他愤然说:“这贱人不识抬举!朕着美人歌舞一回,与她取乐玩赏,反被她言三语四,许多说话。若不是正宫,用金瓜击死,方消我恨。好懊恼人也!”
  虽然说在第二天酒醒之后,纣王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但是,对姜皇后的恨却泛滥开来。
  一个人一旦对另一个人开始猜忌,那么,很快就会堕入疑人偷斧的境地。渐渐的,纣王对姜皇后越看越不顺眼。所有姜皇后的不好,都被放大了开去。
  何况,纣王身边还有一个苏妲己,不停地挑拨离间!
 
  其二、当众羞辱妲己。
  妲己和姜皇后之间,注定了是一场你死我亡的争斗。
  自从妲己入宫以来,几乎夜夜专宠。其他妃嫔全都怒火中烧。她们不敢和妲己正面冲突。妲己的位分虽然比较低,可人家正当红,谁碰谁死!于是,几位妃嫔诸如黄飞虎的妹妹黄贵妃,还有另外一位杨贵妃,三天两头跑去皇后宫中告妲己的状。
  姜皇后眼看纣王专宠妲己,坏了后宫的规矩,她也很不满意。为了正宫规,肃风纪,姜皇后决定朝妲己下手。
  按照礼法,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日,各宫的妃嫔都要去皇后宫请安问候。那一天,黄贵妃与杨贵妃早早来到,偏偏那天妲己有事,到得最晚。那两位贵妃少不得在皇后面前嘀咕妲己目无尊长,不知规矩。
  妲己进入,按礼请安。姜皇后教训妲己,说天子不分昼夜,宣淫作乐,不理朝政。妲己身为后宫,不能劝谏天子,反倒挑唆天子残害忠良。姜皇后警告说:“从今如不悛改,引君当道,仍前肆无忌惮,定以中宫之法处之!且退!”
  有纣王撑腰,妲己怎么会将姜皇后的警告放在心中。不过,妲己非常聪明,只要有其他妃嫔在前,妲己对姜皇后必定毕恭毕敬,遵循礼法。任凭姜后责骂,妲己总是乖顺听从。
  妲己就是要给后宫众人、尤其是给纣王造成一种自己很良善,皇后很凶暴的假象。
  一直等回到自己宫殿,在心腹丫环面前,妲己才显露心机,想要找办法报复姜后。
  在心腹丫环的建议下,妲己找到了中谏大夫费仲。费仲苦思多日,终于想到了嫁祸于人之计——那姜环本是费仲家将,费仲许以重利,姜环就按照费仲交待,入宫行刺,诬陷姜后。
当然,若姜皇后仅仅是不解风情、不识抬举,或者看妲己不顺眼、要收拾妲己,对于纣王来说,都是小事。别看纣王在许多事情上对妲己千依百顺,但是,在关于王权的问题上,纣王从来都不容任何人染指。
      妲己的许多挑唆之所以会被纣王采纳,其实是纣王本身觉得如此做对自己有利!
那么,真正让纣王决意废掉姜皇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3、步步惊心宫心计,姜后为何必须死?(下)


  三、姜皇后是姜桓楚之女。
  姜皇后必须废黜的真正原因,是姜皇后是东伯侯姜桓楚之女。
  在当时,四大诸侯之中,名望最高的不是西伯侯姬昌,而是东伯侯姜桓楚。
  在王权时代,对天子威胁最大的势力来自何方?
  数来数去主要是三者:
  其一、宰相集团。
  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宰相之尊,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是汉朝的宰相,其实借相权谋一己之私。曹操虽然没有登基称帝,但是,他自封魏公,扫清敌党,是魏朝实际的建立者。
  同样,蜀汉政权的宰相诸葛亮,在后人看来,那肯定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贤相,好人一枚。可是,在后主刘禅眼中呢?诸葛亮就是权相,就是他的政敌。因此,在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唯唯诺诺,几乎就是隐形人一个。一旦诸葛亮去世,刘禅立刻禁止官员、百姓对诸葛亮进行祭祀,并从此废除宰相职务。
  其二、割据势力。
  东汉末年之所以会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汉从中央到基层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豪强。那些地方豪强仗着宗族势力强大,在地方为所欲为,甚至常常凌驾于官府之上。东汉末年最大的豪强,当是袁绍家族。袁家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是袁绍能够在反董卓事件中异军突起,成为联军盟主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地方割据最为猖獗的首推大唐。从安史之乱起,之后的一百多年,唐朝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弱,渐渐沦落为皇命不出京畿的尴尬地步。一些藩镇为了谋利,甚至发动兵变,导致唐朝天子频频逃出长安。一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割据这个毒瘤才被彻底消灭。
  其三、外戚势力。
  外戚,一般是说后宫妃嫔的亲属,对应的是宗室。宗室子弟与皇帝是一家人,一样有着争夺天子之位的资格。因此,宗室从来都是天子监控、打压的对象。
  为了巩固权势,朝中大臣往往与宗室子弟联姻。一旦宗室子弟摇身一变成为天子,那么,将会获得千万倍收益。
  天子即位之初,皇权旁落,天子只能依靠外戚势力。等到天子长大,一心想要亲政。这时候的政敌就变成了外戚。为了扳倒外戚势力,天子不得不培植宦官势力,并与宰相集团联合。
  于是,历史上常常形成一个恶行循环。皇帝依靠外戚登上天子之位。成年后培植宦官势力干掉外戚。宦官坐大后被宰相集团干掉,另立新天子。新天子皇权旁落,不得不重用外戚势力……
  封神世界的商纣王,他又面临怎样的困局?
  之前我说了,商纣王登基七年,名为天子,实际大权旁落。一直等到闻太师出征,纣王才开始亲政。
  但是,纣王名义上有了亲政之权,实际上权力依然被宰相集团、外戚集团、地方割据集团等三大势力把持。
  像此前苏护公然反商,纣王下令西伯侯与北伯侯联合出兵征讨。虽然最后苏护来朝,西伯侯有劝降之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西伯侯按兵不动,已经是公然抗命。
  就算劝降,西伯侯未经天子同意,擅自开出价码,接受苏护投降,行事依然有专擅之嫌。
  奏章到达朝歌之后,宰相商容、比干等人竟然扣下不禀,也有欺瞒天子之实。
  商纣王确实经常不上朝,可是,商容三番五次闯入纣王寝宫,也没见他禀奏苏护归降一事。以至于苏护兴冲冲归降,纣王毫不知情,差点就将苏护推出午门斩首。
  在商容主动辞职之后,宰相集团的威胁大大削弱。纣王开始考虑清除割据势力与外戚势力。
  东伯侯姜桓楚正是四大诸侯之首,并是皇后父亲。这两重身份加在一起,对商纣王有莫大威胁。
  自古以来以国丈之威,干掉女婿,然后立小外孙做门面,自己把持朝政的事情很多!就算是把外孙干掉,自己来做皇帝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就抢了外孙的帝位。
  在纣王看来,唯有废掉姜皇后,除掉东伯侯姜桓楚在朝中的根基,然后找机会废除姜桓楚东伯侯之位,才能重新把东方两百镇诸侯抓在手中。
  在下令锁拿姜皇后之时,纣王并不想杀死姜皇后。姜皇后之子殷郊还是东宫太子呢!事实上,真正把姜皇后推向死亡境地的,不是纣王,而是貌似善良的她!
  这个貌似善良的她究竟是谁?她为何要害死姜皇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4、导致姜后被杀的神秘推手为何是她?(上)


  毫无疑问,苏妲己是促成姜后被杀的主谋。
  苏妲己深受纣王宠爱,但位分仅仅是美人。能力与地位不相称,一个人就会不甘心,就会产生怨气。苏妲己绝不甘心继续做后宫末流。她渴望上位。
  后宫之中,位分在苏妲己之上的有三个人,分别是正宫姜皇后、西宫黄贵妃、馨庆宫杨贵妃。黄、杨二人位分比妲己高,但是,忌惮妲己受宠,从来不敢与之正面交锋。唯独姜皇后,仗着自己是正宫皇后,父亲姜桓楚势大,多次羞辱妲己。在妲己看来,唯有扳倒姜皇后,自己在后宫才有出头之日。
  二者之间注定了有一场生死相斗。
  于是,从阴谋开始策划的那刻起,苏妲己就打定主意要废黜并彻底抹杀姜皇后。
  毫无疑问,纣王是导致姜后被废乃至被杀的帮凶。
  纣王心中多少还顾及与姜后的夫妻之情。在听闻姜后眼睛被挖依然不承认罪行时,纣王非常惭愧,非常惶恐。他一度训斥妲己,埋怨自己。但是,夫妻之情再深,也深不过对王权的贪恋。一想到放弃追打,极有可能遭到东伯侯姜桓楚的大反扑,纣王就狠下心肠,斩断夫妻之情,硬生生铸成一桩冤案。
  不过,在读者痛骂妲己狠毒、纣王昏庸的时候,经常会忽略姜后冤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貌似善良的她,其实在此案中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她的悄悄推进,姜皇后才会从被废变成被杀。一桩原本可以轻松查明的案件,被她搞成了诛妻杀子的一桩惨案。
  此人就是武成王黄飞虎的妹妹、西宫娘娘黄贵妃。
  
  俗话说,捉贼要拿赃。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姜后案件中,黄贵妃究竟做了哪些丑事:
  其一、劝姜后认罪。
  姜环刺杀案件发生之后,纣王暴怒,吩咐锁拿姜后,由黄贵妃负责审理姜后一案。应该说,当时的纣王虽然恼怒,但是处理事情还算公允。他没有让与姜后有仇隙的苏妲己负责审案,而是让相对中立的西宫黄贵妃审理。
  若黄贵妃一直秉公调查,未必不能还姜皇后一个清白。可惜,黄贵妃有私心!
  最开始,黄贵妃只是如实向姜皇后传达诏令,也如实把姜皇后的回答禀奏纣王。但是,在见了纣王一面之后,黄贵妃对姜皇后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黄贵妃一见纣王,纣王就喝问:“那贱人招了不曾?”纣王对姜后的厌恶溢于言表。听闻黄贵妃说姜后不肯承认谋刺,纣王也略有迟疑。在听闻妲己说,谋逆事关重大,姜后绝不会轻易认下,唯有严刑逼供,才能让姜后说实话,纣王立刻转变风向,下令按照妲己所言,如姜后不肯老实招供,就剜去一只眼睛。
  接到如此凶残的命令,黄贵妃本当在纣王面前为姜后说情。自古以来从无对皇后用如此残酷刑罚之事。纣王虽然昏庸,但未必不会听从。可是,黄贵妃什么也没做。
  关键一点,是黄贵妃在姜皇后面前说了许多误导性的话。原著说——
  黄贵妃见姜后,垂泪顿足曰:“我的皇娘,妲己是你百世冤家!君前献妒忌之言,如你不认,即剜你一目。可依我,就认了罢!历代君王,并无将正宫加害之理,无非贬至不游宫便了。”
  面对刺杀一案,黄贵妃本当着重审问刺客姜环。姜环虽然姓姜,可书中提到,他乃是费仲家将,跟随费仲已经一二十年。天下官员到费仲家中者多矣。只要积极调查,必定会有官员认得姜环,从而查出姜环刺杀案背后的真凶不是姜后,而是费仲。可是,黄贵妃对姜环没有展开任何调查,她从最开始就盯着姜后,一直在劝说姜后认下谋逆大罪,以免受刑罚之苦。
  黄贵妃的话颇有诱惑力——历代君王确实极少出现天子杀掉皇后的惨剧,常常都是打入冷宫了事——但是,那些被打入冷宫的皇后,也没有哪个是犯了谋逆大罪。如今认下罪名,眼下可以少受些苦楚,等到案件定性之后,不但自己活不了,整个家族也要跟着陪葬。
  姜皇后遭遇剧变,神智依然清明。她果断拒绝了黄贵妃“好意”劝说,坚决选择了剜去一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二、再劝姜后认罪。
  听闻姜后宁可剜目也不认罪,纣王惭愧、惶恐。妲己劝说道:“事已到此,一不做,二不休,招成则安静无说,不招则议论风生,竟无宁宇。为今之计,只有严刑酷拷,不怕她不认。”
  因姜后眼睛已经剜去,大错已经铸成,纣王知道无法回头,只能听从妲己建议,再次对姜后施炮烙双手之酷刑。
  听闻纣王传旨,黄贵妃依然没有一句话求情。再见姜后时,黄贵妃大哭说:“贤后娘娘,你认了罢!昏君意呆心毒,听信贱人之言,必欲致你死地。如你再不招,用铜斗炮烙你二手。如此惨恶,我何忍见。”
  黄贵妃再一次劝说姜后认罪。只是,正如黄贵妃自己所言:妲己必欲弄死姜后,即便姜后此刻认罪,最终也难逃一死。
  姜后坚持宁可一死,也不认罪。
  这黄贵妃也不知道在施行时打个折扣,依然用烧红的铜斗来烧姜后双手。可怜姜后眨眼功夫,双手皮焦肉臭,昏死在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4、导致姜后被杀的神秘推手为何是她?(下)



  其三、放纵殷郊杀死姜环。
  如果说此前两次对姜后用刑,黄贵妃是奉命而为,身不由己,那么,她在面对殷郊时的言行,则实实在在居心不良。
  纣王下令,把姜环送入后宫,交黄贵妃审问。这正是当堂对质,查明真相的大好机会。可是这一宝贵机会,被黄贵妃有意无意间葬送。
  当时,殷郊与殷洪两位王子还在东宫下棋。两位少年根本不知道自己母亲正在受罪。一个太监也不知受谁指使,跑来告诉两位王子:皇后被人陷害,正在西宫接受审讯。于是,两位王子怒气冲冲来到西宫。
  殷郊、殷洪虽然是王子,身份贵重,但是,他们乃是姜皇后之子,理当避嫌。何况,两位王子一个年方十四,一个年仅十二,都还不通世务。让他们掺合到审案当中,有害无益。
  若黄贵妃有心保护两位王子,就应该力劝两位王子远离审案现场,甚至远离姜皇后。此刻两位王子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跑去寿仙宫前跪着,向父亲求情。无论母亲是否参与谋逆,身为儿子,为母求情、以尽孝道总是正确的。
  可是,黄贵妃不但没有阻止两位王子进入,并且让年轻冲动的两位王子亲眼目睹母亲遭受酷刑的惨状。果然,两位王子见到母亲满脸鲜血,双手见骨,无不泪流满面,咬碎钢牙。
  太子殷郊气呼呼:“谁是姜环?”很明显,他要找到刺客姜环为母亲报仇。
  此刻,黄贵妃最应该做的,是劝说殷郊冷静一些,冲动解决不了问题。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告诉殷郊,谁是姜环。可是,黄贵妃偏偏伸出纤纤玉手,指向跪在一边、吓得瑟瑟发抖的姜环说:“跪的这个恶人就是你母亲对头。”
  结果,殷郊二话不说,拔出宝剑把姜环一剑砍成两断,凶案最关键的人物当场死亡。
  要想为姜皇后洗刷冤屈,姜环绝不能死。即便要弄死姜环,也绝不能由姜皇后身边的人出手。殷郊杀死姜环,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包庇母亲,杀人灭口。
  殷郊年少冲动考虑问题不顾后果,黄贵妃久在深宫,见惯了各种倾轧手段。她会不明白其中的轻重?
  可以说,案犯姜环在审案过程中被被告之子殷郊所杀,身为主审官的黄贵妃当负主要责任。
  姜环一死,姜后唯一翻案的可能就消失了。
  其四、对殷郊殷洪态度其实冷漠。
  黄贵妃表面看起来非常善良,非常贤惠,其实心机深沉。她对殷郊、殷洪的态度其实非常冷漠。
  在杀死姜环之后,殷郊怒气未消,气呼呼走出宫殿,口中还说说:“我先杀妲己以报母仇!”
  原著说:“黄妃见殿下杀了姜环,持剑出宫,大惊曰:‘这冤家不谙事体。’”
  黄贵妃是在殷郊已经杀了姜环,并且拿着血剑走出了西宫,然后才做大吃一惊状,让殷洪把哥哥找回来。
  可是,殷郊提着血淋淋宝剑在宫中行走的事情已经被宣扬开去。后来,纣王果然误会殷郊是要提剑弑父,导致纣王下令捉拿殷郊、殷洪兄弟。
  眼看军队冲入东宫,两位王子慌忙逃跑。他们先逃到了西宫黄贵妃处。
  按照黄贵妃口中与姜皇后的恩情,她就应该收留殷郊、殷洪。可是,黄贵妃说:“昏君杀子诛妻,我这西宫救不得你,你可往馨庆宫杨贵妃那里,可避一二日。若有大臣谏救,方保无事。”
  其实,不是西宫救不得两位王子,是西宫黄贵妃不想掺合到姜皇后家族与妲己的争斗中。
  结果,还是那没有什么背景的杨贵妃好心收留了两位王子。只是,宫中盘查一天比一天紧,杨贵妃只好建议两位王子去九间殿拜见诸位宰相,求他们帮忙说情。在送走两位王子后,杨贵妃感念姜皇后恩情,担心妲己迁怒,竟然自缢而死。
  那么,黄贵妃为何会在姜皇后逆谋案中充当幕后推手呢?
  只因黄贵妃心底深处自有小算盘:论地位,她乃是西宫娘娘,在后宫诸位妃嫔中,位分仅次于姜皇后;论家世,她兄长乃是武成王黄飞虎,乃商朝最高军事长官。
  有如此地位,如此家世,在姜皇后去世之后,那皇后宝座,还不就轮到她黄贵妃来做?
  只是,黄贵妃万万没有想到,纣王早就定下苏妲己为下一任皇后。原因很简单,黄贵妃的家族势力不在姜皇后之下。纣王可不想前门驱狼,后门迎虎。相比之下,还是妩媚动人且家世平平的苏妲己,最适合做皇后之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5、纣王诛妻杀子,为何只有方弼方相站出来反对?


  按照礼制,天子虽是一国之主,并不能专断独行。宰相可以制衡,后宫可以劝谏,宗室可以弹劾。别说是天子权力相对弱势的先秦时期,就算是王权专制到达巅峰的明清时期,天子也绝不能率性而为。
  无论商纣王出于何种考虑,诛妻杀子都可谓是灭绝人性之举。面对纣王如此暴行,朝廷那些王公大臣有何反应呢?
  当时的朝廷,虽然闻太师在外征伐,首相商容辞官养老,但依然文有亚相比干,武有武成王黄飞虎,宗室当中还有纣王的亲哥哥微之启、微子衍。综合实力不可谓不强大。
  可以说,只要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同心戮力向纣王施压,完全可以掌控朝局,甚至推翻纣王,另立新君,扭转商朝败亡的颓势。
  只可惜,这些所谓的高官名臣,平常开口闭口都是成汤江山,百姓安危,一旦事到临头,全部都做了缩头乌龟。只有那为士大夫鄙视的、充当仪仗队排头兵的方弼、方相兄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冤死的姜皇后,为孤单的两位王子鸣不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听闻姜皇后被锁拿,交由黄贵妃审理,百官议论纷纷。但是,谁也没有出头。
  之所以没出头,有两种原因:
  其一、不敢出头,怕担风险。比如亚相比干。比干虽然忠诚,但是,他有个致命缺点——有见识无胆略!早年有老丞相商容在朝中,比干只需要跟在商容身后附和一二。如今商容走了,论到他当家做主。可比干高兴了没几天,就发现这百官之首实在不好当。做任何决定,不是得罪了这人,就是得罪了那人。更何况可是,如今的事情牵涉到后宫,牵涉到后宫妃嫔、皇亲国戚之间的权力斗争。无论是正当红的美人苏妲己,还是家底深厚的姜皇后,比干两边都不想得罪。于是,紧闭嘴巴,静观其变,成了比干最后的选择。
  其二,不愿出头,想捡便宜。比如武成王黄飞虎。黄飞虎的妹妹乃是西宫黄贵妃。以黄飞虎的身份、地位,他的妹妹完全有资格当大商朝的皇后。此前因为姜皇后是原配,黄贵妃只能屈居其下。如今姜皇后被扳倒,那黄贵妃就有了上位的可能。于是,在姜皇后与苏妲己之间的争斗中,黄贵妃有意无意地将姜皇后置之于死地。而在九间殿中的武成王黄飞虎,也非常默契地选择了安静等候。
  结果,明明文武百官都知道姜皇后被锁拿后九死一生,正是应该合力劝谏的纣王时候,大家竟然整天都只是在九间殿吵嚷,没有一个人带头前往后宫。
  
  一直等到殷郊、殷洪兄弟匆匆逃出后宫,来到九间殿,文武百官才知道,他们口中贤良淑德的一国之母姜皇后已经屈死,两位王子也被冤枉,受到追杀。
  殷郊泪流满面,哀哀哭泣说:“望列位皇伯怜我母亲受屈身亡,救我殷郊,庶不失成汤之一脉!”
  听闻纣王竟然赶出这等违背纲常,灭绝人性的事情,文武百官纷纷流泪,上前慰问。大家表示,要鸣钟击鼓,催促天子上殿,说明事情原委。一定要把罪人挖出,还皇后一个清白!
  只是,文武百官人人脸有怒色,个个说要进谏,可是,没有一个人真的去鸣钟击鼓。包括亚相比干,武成王黄飞虎。
  最后,还是镇殿大将军方弼、方相兄弟忍不住怒火,站出来大声疾呼,痛斥商纣王诛妻杀子,炮烙忠良。他们兄弟表示:“今天子不道,三纲已绝,大义有乖,恐不能为天下之主,我等亦耻为之臣。我等不若反出朝歌,另择新君,去此无道之主,保全社稷!”
  方弼、方相兄弟为何敢挺身而出,怒斥纣王,并公开宣布反叛商朝呢?
  一来,头脑简单。方弼、方相一个身高三丈六,一个身高三丈四,个子极高,双臂有千斤之力。只是,这二位空有一生蛮力,却是个头大无脑之辈。当然,说他们头大无脑有点刻薄,准确来说,他们是单纯可爱的人。
  二来,无甚牵挂。方弼、方相兄弟二人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担任的镇殿大将军也不过是个虚职,实际上他们麾下一个兵也没有。只是因为他们个子奇高,纣王才让他们在大殿上、仪仗队中充门面。
  因为头脑单纯,于是是非分明,对就是对,错就错。因为无甚牵挂,于是失去也就不可惜,在面对得与失的选择时不至于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甚至模糊是非,黑白颠倒。
不过,方弼、方相兄弟这一番仗义执言的话刚一出口,便找到一人的厉声呵斥。这位呵斥方氏兄弟的人,是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贵宾

殿前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

Rank: 2

注册时间
2005年5月24日
在线时间
12042 小时
精华
5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勘破封神36、方弼、方相倡议谋反,亚相比干啥态度?


 前文说到,方弼、方相二人在朝堂上公开质疑纣王,倡议反商。此话一出,百官震悚。
  虽然百官对纣王多有不满,可是,为臣多年,忠君的思想早就深入骨髓。更何况,对于多数高官来说,商朝的盛衰与他们自身休戚相关。就像比干、微子启、微子衍,反叛商朝,就等于把家族世代荣华全部抛却,这可是万万不能的。
  眼看百官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方弼、方相,武成王黄飞虎大喝一声说:“你多大官,敢如此乱言!满朝该多少大臣,岂到得你讲!本当拿了你这等乱臣贼子,还不退去!”
  为何百官之中,唯独黄飞虎开口训斥方弼、方相?是黄飞虎最忠于纣王,最厌恶方弼、方相吗?
  恰恰相反。黄飞虎大骂方弼、方相,正是为了保护二人,当然,同时也保护他自己。
  一来,方弼、方相二人乃是他麾下将领。二人言语若是传到纣王耳中,肯定会被定成叛逆,那样,身为上官的黄飞虎也难辞其咎。于是,黄飞虎早早做出训斥姿态,将二人赶下朝堂。如此,既可以让二人避免更深重的惩罚,也可以向百官、向纣王明确自己的立场。
  二来,黄飞虎表面上训斥方弼兄弟官职不大却胡言乱语,实际是在责骂朝堂高官。区区方家兄弟都有血性,为国母不平,为太子叫屈。身为成汤社稷重臣的诸位为何不敢出头?既然方家兄弟的初衷并没有错误,那么,自然也不必对鲁莽的方家兄弟深究。
  方弼、方相的直言,黄飞虎的反语,让百官心中更是沉重。只是,“满朝文武,人人切齿,个个长吁,无甚计策。”大家虽然对纣王不满,人人长吁短叹,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挺身而出。
  上大夫杨任心有不甘,面对百官说:“可怜成汤社稷,一旦丘墟,似我等不久终被他人所掳。”杨任告诉百官,此刻我们做沉默状,在不久的将来,当屠刀挥向我们的时候,其他人也只会沉默。只是,他这番话,除了引得黄飞虎的认同,百官依然沉默,没有一个人出头。
  最终还是方弼、方相兄弟大叫说:“今日保二位殿下往东鲁借兵,除了昏君,再立成汤之嗣。我等反了!”随即,二人各自背着一位王子,出朝堂而去。
  
  之前一直闭口的亚相比干,一见方弼兄弟背着殷郊、殷洪兄弟跑了,他一把扯住黄飞虎说:“黄大人,方弼反了,大人为何独无一言?”
  后人说到商朝的忠臣,经常会提到亚相比干。确实,比干因与妲己对抗,最终被妲己设计挖心而死。但是,之所以会造成那惨烈的局面,大半源自比干一直奉行的不作为策略。
  身为百官之首,在皇后面临审讯时,比干本当率领百官到寿仙宫劝谏。朝廷百官有良知之人多,真正的恶人少。只要比干带头,百官必定响应,那样纣王也会知道收敛。
  可是,比干什么也没有做。
  面对殷郊、殷洪两位王子的哀哀哭泣,比干本当以成汤社稷为重,带领百官力保太子。有黄飞虎相助,合力废掉纣王也不是难事。可是,比干必然只是垂泪。
     只因为枪打出头鸟,比干不想被纣王嫉恨。
  等到方弼、方相兄弟把殷郊、殷洪救出朝歌了,这比干丞相终于开口了。话语中隐含的意思,竟是要黄飞虎派兵追捕方弼,擒回太子。
  黄飞虎对比干很失望。他回答说:“惜文武之中,并无一位似方弼二人的!若圣旨追赶回来,殿下一死无疑!”
  比干一听,脸色一白,闭口不言。
  不久,宫廷侍卫官晁田兄弟赶到,听闻方弼、方相兄弟带着两位殿下反出朝歌,大吃一惊。他们知道斗不过方弼兄弟,于是回宫禀奏纣王,请求发兵擒拿。
  既然要调兵,那就要经过武将之首、武成王黄飞虎。纣王干脆下诏,让黄飞虎带兵擒回方弼、方相以及两位王子。
  黄飞虎接到圣旨,也不禁叹息。他思考许久,终于打定了注意。
  那方弼、方相二人虽然身高腿长,可是背着一个大活人,一口气跑出三十里,就累得不行。就在他们停下歇息的时候,黄飞虎骑着五色神牛已经赶到。
  方弼、方相虽然神勇,却不是黄飞虎的对手。两位殿下见到黄飞虎,更吓得跪在地上,只知道求饶。可是,黄飞虎不但没有抓捕四人,反倒为迷茫的四人指了一条出路。
  黄飞虎让方弼保护殷郊前往东鲁,找其外公姜桓楚借兵,让方相保护殷洪前往南方,找南伯侯鄂崇禹借兵。至于他黄飞虎,“那时自有处治”。
  黄飞虎为何做出如此应对呢?
  是黄飞虎忠于成汤社稷,为保护殷郊、殷洪两位王子,不惜堵上身家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5月9日 09:04 , Processed in 0.0658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